2024年央视网络春晚,一场“出画入戏”沉浸式人物造型艺术展“复活”了中国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
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获得者张璇主演的京剧《皿方罍》片段“再无别离”,作为2025年新年戏曲晚会唯一的新编京剧现代戏精彩亮相国家大剧院。
新年伊始,在湖南烈士公园,一群青年学子上演沉浸式原创红色音乐剧《我辈青春》,现场座无虚席……在线上线下各大文艺活动现场,总能看到来自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学子“挑大梁”。
“星光璀璨”的背后,得益于这所拥有百年历史底蕴的艺术院校紧跟时代步伐的持续探索——近年来,学校逐步构建起“天鹅大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平凡教育”“翕如美育”“绎如大思政”“学科交叉融合”五大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湖艺特色”的高质量办学之路。
让“小众”变“大众”,
成就传统文化的“出圈宝典”
2024年11月18日晚,一场主题为“爱上花鼓·爱上长沙”的情景音乐会在长沙上演。在这场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和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主办的音乐会上,由学校校友、著名歌唱家雷佳、王丽达联袂呈现的花鼓戏片段让全场观众为之沸腾。
“爱上花鼓·爱上长沙”情景音乐会现场
“这场音乐会对花鼓戏这一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成功将小众艺术推向了大众视野。”知名作家阎真作为现场观众,对这场音乐会赞不绝口,“作为一个对花鼓戏没有专门研究的观众,因为这场晚会,我爱上了花鼓戏!”
如何把“小众”传统文化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沉淀,该校从“狠抓艺术质量、注重文化含量、创引市场流量”三个维度,打造了一个个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推动传统文化强势“出圈”——
走进湘江边的杜甫江阁,由该校数十名师生共同打造的“喜相逢”唐风互动夜游活动,被不少游客列入“来长沙必看节目”,也让杜甫江阁一跃成为长沙新晋“网红打卡地”。
在湖南省博物院“博物馆之夜”专场表演中,由该校师生编排的古典舞《楚妆》惊艳亮相,将现场观众带回千年前的湘楚大地。
在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该校设计艺术学院师生打造的作品“出画入戏”《汉宫春晓图》人物造型艺术展受邀参会,引得非洲友人称赞。在连续成功“复活”《汉宫春晓图》、清绘本《红楼梦》的基础上,2025届“湖艺”毕业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人物造型、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灯光布景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唐人宫乐图》等古代名画在舞台上“活起来”。
学校还开设了全省首个“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引进了文物修复专家刘胄。作为湖南省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首批受邀入驻的文博创作者,刘胄收获了不少文博爱好者“粉丝”。
一个个“出圈”的瞬间,正是学校推行“翕如美育”和“绎如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缩影。近年来,学校从“翕如美育”育人理念出发,确立“以赏促艺、以美塑魂”的课程目标,通过制度化、届次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课外校外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作、公共服务中提升美育素养;在践行“绎如大思政”理念中,将舞台融入思政教育,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做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仅去年一年,学校师生就参与了湖南省上百场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专场活动。”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黄新平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正在策划《湘夫人》《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等原创大戏,在深化学生思政教育、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化“有形”为“无形”,
解锁开门办学的“焕新密码”
2024年5月,与芒果tv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为“芒果tv人才培养基地”授牌;
2024年9月,与湖南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潇湘晨报社、湖南广播传媒、湖南经视传媒、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等21家单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2024年11月,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管委会、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企业集中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
仅过去一年时间里,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就与湖南省内50家文化产业领域头部企业达成合作。从企业数量、企业类型以及合作深度来看,均创下历年之最。
校企合作签约现场
“只有校企合作、开门办学,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学校校长周邦春表示。
目前,学校正深化与全省文化产业高地、园区企业合作,积极构建更为广阔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学校招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处处长石颖告诉记者,仅长沙马栏山文创园内,就有超过60名毕业生在此创业就业。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生陈清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学校第一个成功将企业“开”进马栏山众创园的毕业生,陈清宇喜欢用年轻人青睐的形式为“清廉”代言,先后推出雨花区青年发展型城区宣传片、《湘区团校》“青年唱清廉”mv、《节点说纪》《马栏山青莲说》等短视频,收获新华社点赞,称他是“马栏山里用创意赢得市场的‘视频达人’”。陈清宇说,求学期间,他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打造了首个学院学生资讯媒体公众号、七彩松鼠文化传播工作室以及智慧便捷校园平台“创艺校园”等多个项目,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他走上“用创意赢得未来”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门办学让越来越多的学子走稳“创新创业路”。近三年,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连年攀升,目前学校已成功孵化了松鼠(湖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长沙穿悦工坊服装设计有限公司、长沙市水吟轩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20余个创业项目,每年组织学子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比赛活动逾千项。
从“等风”到“造风”,
练就创新业态的“领跑秘籍”
每晚7点,学校数字产业学院的直播基地“人气爆棚”。这里是学校携手湖南天择聚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学生直播创业项目“艺起来唱吧”“艺起来秀吧”的现场。
学生足不出校,登上才艺“大舞台”
“台上有10组学生轮番登台献艺,台下有10多名学生参与摄像、美工、场控等工作……”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项目负责人郑薇透露,这支由学生组成的直播团队一开播,场均收获“10万+”观看人数,让人眼前一亮。未来公司计划共打造10个这样的直播基地,总投资超千万元。
技术与艺术的“双向赋能”,是学校紧跟行业发展、创新育人模式的生动写照。
“在网络数字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风口下,与其静待风来,不如主动‘造风’。”学校党委书记李越胜曾在文化传媒行业深耕二十余载,他向记者描绘了他心中数字时代的文化产业人才画像,“既要懂艺术原理,又要懂文化创意,还要懂数字工具的底层逻辑,同时具备设计运营、项目管理等能力。”
为此,学校创新性地实施了“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学在一起”“住在一起”,在相互启发中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这一制度不仅让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艺术技能,也让艺术专业学子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为学生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发展铺设‘高速跑道’。”学校数字产业学院办公室主任杨盛对此深有感触。
不仅如此,学校还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把课堂搬进项目现场,打造了国家级广播影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湖南农产品网络直播推广中心、宝宝秀大学生电商创业中心、安化黑茶直播基地、天择聚艺直播基地、天猫校园直播基地等聚焦“演艺+直播”“文旅+直播”等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
为了让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数字文化产业等创新业态的需求,李越胜还创新性提出了“天鹅大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平凡教育”。一方面从学生中选拔思想品德优良、专业水平突出、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对象,通过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将这群“丑小鸭”“小树苗”培养为服务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将“平凡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校园文化、主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子在思想观念上尊重平凡岗位,在作品创作中立足平凡生活,在服务社会中做好平凡实践。
与此同时,学校连续20余年举办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演,这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主渠道”,也是毕业生人人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的“练兵场”,更是广大用人单位挑选精兵强将的“大舞台”。2024年的毕业展演,来自戏剧、音乐、舞蹈、设计艺术、数字产业、文化旅游6大专业学院的毕业生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呈现了8台专题演出和5个作品展览,累计1872名毕业生参与其中。
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发掘拔尖艺术人才,打造成熟演艺产品奠定了基石。2021级音乐表演专业学子吴亦乔正是这些创新举措的受益者。2024年5月,她在学校举办了“乔木莺声”独唱专场音乐会。此前,她曾在多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中斩获佳绩,并多次在学校编排的各类剧目中担纲主演。吴亦乔告诉记者:“从岳阳汨罗一个小山村里的平凡女孩,到如今站在舞台上放歌的‘白天鹅’,是学校为我构筑了圆梦平台。”(作者:陈文静王轶诺伍益中)
(本文刊发于《湖南教育·职业教育》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