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科学技术“十五”发展计划的通知
时间: 2019- 07- 12 10: 37来源:浏览次数:
杭政〔2001〕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杭州市科学技术“十五”发展计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一年三月三十日
杭州市城市特困人员生活保障优惠扶助暂行办法
为切实保障城市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改善生活条件,根据《杭州市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杭州市送温暖工程联席会议精神,凡持有市民政部门核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市总工会核发的《杭州市职工家庭特困证》的特困人员,均可享受下述相应的优惠扶助:
一、特困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优先推荐就业,免交有关费用。
二、给予特困人员优惠医疗待遇,特困人员凭证(特困人员的家庭成员同时凭户口簿)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免交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每人每年36元)。优先给予慈善助医的待遇。
三、特困人员承租公有住房的,公有住房租金调整后的新增租金由住房产权单位给予减免,租金减免金额按本市有关房改政策执行。
四、特困人员家庭有成员在校读书的,教育部门免收其中、小学学杂费(含职高、中专)。优先给予慈善助学或结对助学的待遇。
五、特困人员日常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燃料)给予补助,实行定额货币补贴,每户每年300元。
六、特困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户或社区服务业,工商部门优先办理营业证照,免收登记费和管理费。有关部门优先优惠提供场地、摊位。
七、特困人员家庭可凭证享受小区保洁、垃圾清运处置及化(贮)粪池清运处置的免费服务。
八、特困人员在《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杭州市职工家庭特困证》的有效期内,申报、享受上述待遇;两证核销后,优惠扶助待遇随即中止。
九、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市区,各县(市)可参照本暂行办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扶助措施。
杭州市科学技术“十五”发展计划
“十五”期间是本市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跨入新世纪,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加显著。编制杭州市21世纪的第一个科技计划——“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对于推动新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强市名城”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背景
“九五”期间,我市合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组织实施了“钱江科技潮”综合工程,启动建设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工程,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科技进步环境明显改善。“九五”期间,我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所辖13个区、县(市)全部达到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市)标准,10个区、县(市)成为省科技进步先进区、县(市)。制订了一批以《杭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为主体的科技进步法规、政策,设立了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等专项资金,组建了杭州市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中国创业投资协作网、科技企业孵化协作网等创新服务机构。1999年全市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81%。
——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9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44.2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34.15万人,分别比1995年增长24.5%和46.9%。“九五”期间,创建了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7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个省市级重点试验基地;全市累计开发新产品6091项,获中国专利权4247件,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652项。
——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九五”期间,拓建了杭州高新区之江新区,创建了杭州高新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和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0年末,全市共有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93亿元,占全市同口径增加值的26%以上;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75亿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
——城市信息化成效显著。“九五”期间,我市被列为全国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大容量公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络已建成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城域网。2000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11.49万户。
“九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十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规模较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
——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不足;
——科技进步的支撑条件仍较弱,高素质人才短缺,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宽松。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市科技进步和创新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将带来全方位的机遇和挑战;
——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带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机遇和压力;
——上海、宁波和苏南等地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将带来机遇和压力;
——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建设“天堂硅谷”的“一号工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带来压力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五建议》为指导,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增长点”的观念,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天堂硅谷”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我市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基本思路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开放为动力,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并重,创新能力建设和创业环境建设并重,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并重,培育大公司与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群体并重,推进优势技术和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信息化为主体的新经济结构。
(4)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
(5)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和资金引进力度,提高本市国际竞争力。
(二)“十五”科技发展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协作网、科技风险投资和创新创业政策等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把杭州建成全省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和长江三角洲高科技产业带的重要基地,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先进水平。到2005年末:
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2%以上,力争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同口径工业制品出口额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5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的科技新城,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初步建成新一代信息高速宽带网和数字移动通信网,电子政府、电子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企业技术开发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和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4%。
5、人才资源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达到64万人和51万人以上。
6、建设5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试验基地,培育一批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技术创新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市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
三、重点发展技术领域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围绕《杭州市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开发具有市场前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软件产品、网络技术及产品、通信设备、微电子技术及产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培养一批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使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和支撑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1)软件产品。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应用软件方面重点开发面向金融、证券、财务、医院、商业、教育和娱乐等应用软件。专用软件方面重点开发专用操作系统、专用软件与运行支持平台、各类cad/cam/capp/pdm等系统、嵌人式数据库、符合工业标准的应用接口软件和信息电器网络互联软件。
(2)网络技术及产品。重点开发网络管理、监控及安全等技术,增值网络服务平台、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宽、窄带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开发网络数据交换设备、接入服务器、加密机具等网络产品。
(3)通信设备。重点开发第三、四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微蜂窝无线通信系统、宽带无线接入网、交换设备、接入设备、线缆调制解调器(modem)、高速寻呼机基站设备及终端等。
(4)电子商务。重点开发以旅游、商贸为结合点的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化支付工具及应用系统、交易认证系统及采用加密技术的安全通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以及面向特定行业的信息化集成电子商务系统。
(5)微电子技术。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家电自动化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加强微电子技术在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器件、传感器件、显示器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开发软件固化技术,以及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智能卡及其各类应用系统。
(6)高技术消费类电子产品。重点开发生产具有智能、节电、环保等功能的新型家电、高清晰度数字处理彩电和卫星数字彩电、机顶盒、数字播控设备和基于消费总线的信息家电等。
2、生物医药产业
围绕《杭州市“新药港”发展规划纲要》,强制实施gmp、gsp,强化天然药物研究开发,实现中药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开发药物新制剂和新型医疗器械,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1)重点支持名贵野生动植物中药资源的选育、人工培养和替代品开发,研究开发名贵紧缺药用原料;开展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改进中药剂型和制作工艺。
(2)加快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重点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肝炎病毒、心血管系统等常见病及免疫缺陷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药物;在研究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原料和开发酶类基因工程药物方面有重大突破。
(3)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抗心脑血管病、抗病毒、抗衰老等功能药物。
(4)开发针对艾滋病、肿瘤等的快速诊断试剂与试剂盒。
(5)开发给药方便、疗效高的缓、控释制剂技术,靶向给药系及其各种新剂型,使之实现产业化。
(6)开发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抗肿瘤、抗感染和治疗老年病等化学合成、半合成的创新药物。
(7)开发洗涤、纺织、造纸业用高效酶制剂,食品用蛋白酶制剂、新型高效饲料用酶制剂,功能食品与天然添加剂,生物分离技术及成套设备。
(8)开发智能化、光机电一体化的医药器械。
3、新材料产业
重点推广应用纳米技术,应用新技术进行材料改性,开发特种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环保材料等生产技术。
(1)超细及纳米级材料。加强纳米技术在信息通信、家用电器、化学工业、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开发纳米级有机膨润土、硬质合金、人造金刚石、氧化钙和高性能磁性粉末、合金粉末等生产技术;利用纳米技术进行塑料和橡胶改性,形成年产千吨级改性pet材料生产能力。
(2)特种复合材料。重点开发覆铜箔板用基布、土工合成材料等增强材料,新型钕铁硼磁体、银铜复合材料、特殊金属陶瓷基材料等金属材料,以及工业用滤纸、长纤维特种纸带等特种纤维材料和制品的生产技术。
(3)功能材料。重点提升光纤、光缆等光传输材料生产技术水平,引进光棒生产技术,开发硅材料、特种玻璃、生物医学材料等生产技术。
(4)环保材料。重点开发膜、抗菌纤维及陶瓷材料,环保型铝塑复合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及制品,氟氯烃替代产品,新型建材等生产技术。4、环保设备产业
发挥机械行业制造能力,培育环保设备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重点开发预处理设备、排泥设备、高效污泥脱水设备、中小型餐饮业废水处理成套设备。
(2)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重点开发膜法、活性碳法、微过滤法等废水深度处理设备,研制各种混凝剂、絮凝剂、稳定剂。
(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重点开发垃圾焚烧技术及发电设备、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处理设备。
(4)大气污染处理技术及设备和其它环保设备及工程。
(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用先进设计、控制、加工技术,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优化传统产业、产品结构。
1、分层次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创建若干个产品设计创新中心,加大cad/cam、pdm等技术的应用覆盖面和应用深度;推广应用柔性技术、虚拟装配、可视化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在重点企业推广应用cims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企业电子商务。
2、推广应用节能节材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在轻工、化工、制药、食品、冶金等流程工业,推广应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等先进控制技术和设备,提高质量和效益。
4、重点开发特种加工和表面处理、装饰技术。推广应用激光表面处理、切割、焊接等技术,以及激光技术在测量、导向等方面的应用。
5、提升传统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字技术等进行设备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研究开发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冷加工技术,以及液压传动和气动元件等基础件生产技术。
6、纺织服装行业重点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面料花色、服装款式、印染测配色辅助设计及制版印花,推广应用先进印染助剂和定型整理技术,抓好数字化服装基地建设。
7、加大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全面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保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8、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合理、快速配置企业内外资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农业科技进步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农产品标准体系,提高本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持续、高效、精准农业发展。
1、优质高产抗逆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重点是引种选育农作物、畜禽、水产、经济作物等优良品种,主要动植物基因技术应用及品种改良,植物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与动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开发应用等。
2、集约化种养技术、配套设施。重点是农业现代化新型耕作栽培技术体系,畜牧、水产、蔬菜、花卉等工厂化设施种养技术,与集约化生产相配套的先进适用农机、设备、设施的研制、选型和应用。
3、资源集约型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重点是引进、推广土、水、肥、料、能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后备资源和持续开发利用技术,林果和草食畜禽、沿海滩涂种养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技术。
4、农林牧渔业生物灾害的诊监防治技术。重点是引进、开发、应用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畜牧、水产诊监防治技术,高效生物农药、纯生物制剂以及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技术。
5、食品安全技术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是开发应用农产品营养保健功能的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分级包装技术等。
6、建立和完善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网络系统。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速3s在农业上的应用,提高农业、农村信息社会化服务水平。
7、创建标准化技术体系和农产品品牌。建立主要农产品的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四)服务业
1、新型服务业
(1)围绕建设“强市名城”,开展产业布局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大力发展各种中介服务业,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3)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4)加强资源环境、科教文卫等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网络图书馆、教育中心建设,加快电子出版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有序流动。
(5)扩大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财政税务、医疗保健、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6)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依托各种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发展各种信息增值服务,培育一批信息服务机构,拓展信息服务业,发展技术市场。
(7)推进社区、街道和小城镇的信息平台建设,推行市民上网,将网络服务和多媒体业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为市民提供社会化服务。
2、旅游商贸会展业
(1)加强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资源库和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中心。
(2)以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交通等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扩大行业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发展网上管理与服务。
(3)加快建设和完善大中型商贸企业局域网,推进与虚拟商贸社区互联,逐步实现经营活动电子化、网络化。
(4)提高商品专业市场的现代技术应用水平,建设以有形市场为基础的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市场”与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5)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城市优势,发展杭州现代会展产业。
(五)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1、城市规划和建设
(1)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加强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2)运用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手段,开展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安全防范研究,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3)开展智能型住宅、智能化建筑和社区信息服务业试点研究,推广应用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
(4)开展城市管道燃气气源和供气管网自动化控制等研究,做好接纳天然气的准备工作;开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实用化技术研究。
(5)建立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完善自动化调度系统研究,开展改造自来水管网研究,加强管网的自动监测及检漏工作,提高城市供水水质。
(6)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预测预报功能,加强城市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7)加强历史遗迹、古建筑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研究。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开展城市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研究,研究拯救珍稀、濒危动植物,开发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
(2)加强环境生态、环境容量和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引进、开发、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三江一湖”水质保护和净化、河道污染治理、城市噪声污染治理、酸雨防治等研究。
(3)开展大气可吸入尘的源解析及防治技术研究,推广“绿色公交”,做好公交车尾气排放的净化治理工作。
(4)开展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标准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城市生态绿地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策研究,探讨园林绿地功能的计量化。
(5)开展生态与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建立环境保护动态信息数据库和跟踪系统。
3、医疗卫生
(1)加强对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诊断治疗新技术应用研究。
(2)深入开展对常见病、传染病、老年病的防治研究。
(3)加强对艾滋病的监测、预防研究。
(4)重视优生优育新方法研究。
(5)开展生物芯片技术在肿瘤、肝炎病毒等疾病临床诊断,探索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
(6)加强管理,建立疾病局域网报告、预测和分析系统。
(7)建立网上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整合、优化医院资源。
四、重大科技工程
为提高科技创新工作显示度,“十五”期间,在“九五”实施“钱江科技潮”综合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以建设“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创新创业”综合工程,推进全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项综合工程包括信息港工程、新药港工程、科技兴农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工程、新世纪人才工程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工程等六项子工程。
1、信息港工程:围绕建设“数字杭州”,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旅游电子商务、推进社区家庭信息化、全面提高本市信息化水平,重点实施“515工程”:信息主体工程、政府管理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科教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构建新一代信息高速宽带网,形成“强市名城”的新经济体系构架。到2005年,信息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服务全省的信息中心港和网络枢纽中心,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中心、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和一流的it产业基地。
2、新药港工程:实施“新药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医药产业高技术生产、科技研究开发、保障服务等三个体系,创办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新制剂等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一批专业孵化器和一个生物医药技术平台,大力发展天然药物和生物医药,加速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现代中药、基因工程药物、抗生素、生物兽药和生物农药、智能医疗器械等五个生产基地。到2005年,全市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居全省首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前三位。
3、科技兴农工程:以效益农业为目标,实行农科教结合,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农函大”、“绿色证书”和“星火培训”为基础的农技教育培训体系,“品牌”产品和绿色安全产品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围绕农业支柱产业,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抓好种子种苗工程、“金农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到2005年,全市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五有”要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
4、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都市型工业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依托、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装备更新、设计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到2005年,创建5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0家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20%以上。
5、新世纪人才工程:实施大学城建设计划,开展网上教育,探索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化城市。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建人才梯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培养100名45岁左右在省内领先的技术(学术)带头人,300名40岁以下的后备技术(学术)带头人,1000名40岁左右的专业技术骨干,培育一批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到2005年,全市在校大学生突破25万人,人才资源达6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51万人以上,一、二、三产业的人才比例调整为1.7∶28.3∶70。
6、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工程:以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布局合理、以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全市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三网三体系”:杭州市创业联合投资协作网、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作网、高新技术企业协作网;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成果交易体系和科技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区外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全市孵化器面积从现有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3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1000家左右。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一流环境
1、坚持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增强各级领导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加强重大事项的前期决策咨询研究,提高驾驭科技进步的能力。
2、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构建与市场经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拓宽创新创业自由度。
3、制订和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加强执法监督。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修订《杭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保障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者合法权益。
(二)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1、深化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研机构的市场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
2、依托区域科技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性协作关系,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组建技术开发机构、经济实体等形式,把区域科技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优势。
3、扩大科技人员创业自由度,发展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市场准入、平等竞争的环境,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推进科技型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培育一批国内有影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4、改革科技发展计划管理制度。引入市场竞争和监督机制,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制度。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重点的导向作用,在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主动设计重大课题,组织攻关,为建设“天堂硅谷”提供科技支撑。
(三)加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杭州高新区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科技特区,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省内重要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重点建设软件、光传输材料产业基地,加速建设高科技化工园、医药高新产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新材料博士园等特色园区。支持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建或与本市共建大学科技园区、虚拟科技园。
3、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工业园区,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办好原有的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形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的新格局。
4、组织推广共性技术,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将财政技改贴息资金用于全社会的高科技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项目。
(四)积极探索风险机制,建立新型科技投入体制
1、依法保证各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列入成本的技术开发费用投入。盘活传统工业企业资产,扶持传统工业产业技术升级。
2、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鼓励以企业和民间资金为主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来杭发展风险投资。用好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
3、支持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块上市。鼓励企业兼并、购并、重组,扩大投资撤出渠道。建立授权、授信制度,争取金融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的贷款支持。
(五)培育发展要素市场,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建立、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育网上信息市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要素的转移。活跃人才市场,鼓励人才合理、柔性流动。
2、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创建一批公用和专用的信息库,加大杭州科技信息网和工业技术专业信息网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农村信息网络。
3、加快技术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设。发展多层次、多模式的孵化器,扶植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多种服务。
4、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筹建农技协联合会,强化“绿色证书”培训,鼓励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为增产增收提供多种服务。
(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1、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营造“爱才、惜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敞开城门,降低门槛,广纳贤才,注重引进候鸟型、两栖型高素质人才。
2、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培育一批敢于创新、追求成功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队伍。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规定。改革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重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对来杭实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重大技术引进项目的引荐人,由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七)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营造与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接轨的政策环境,加大国外资金、智力引进力度,充分利用留学人员和华侨资源,吸纳世界先进技术,整合国内外两种科技资源,涵养科技创新源泉。
2、鼓励本市企事业单位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到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科研机构,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创新水平的人才,提高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的档次。
3、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科技会展产业。加强与国家级科技部门,乃至国际科技机构的联系,合作建设一流的科技会展中心、科学家俱乐部、科学家疗养院等,使杭州成为国内外科技交流中心之一。
(八)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1、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抓好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宣传设施建设,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形成政府组织协调,科技团体、大众传媒、社区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推进素质教育,探索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化城市。发展网上教育和社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加强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3、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容忍失败”,“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