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动态 -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41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南通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41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南通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来源:www.nantong.gov.cn 时间:2024-10-13 09:53:49 查阅:40

袁宏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南通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打造‘科创联盟’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组织相关处室和人员对提案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和专题研讨,您提案中的建议举措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应予以采纳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一、南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通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规划为遵循,围绕《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总体布局,以深层次对接上海、全方位融入苏南为重点,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五个方面的进展:

(一)完善制度强化区域创新协同。南通与上海市科委于2018年、2023年签订了两轮《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领导体制,提出了“创新项目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活动牵引、创新效能提升”工作思路,打造了“上海研发孵化、南通转移转化、上海加速成长、南通发展上市”合作模式。双方战略合作日趋紧密,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科技局相关领导先后带队与上海科技两委、普陀区、宝山区、静安区、嘉定区等上海政府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在沪中科院系统院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沪高水平高校,昆山市、太仓市等苏州板块开展交流互动,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以上海作为举办地。

(二)积极探索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基于区域创新协同良好基础,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大胆谋划,首倡在长江口建设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的协同区,并成功推动从设想迈向现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已上升为江苏省重大决策部署,并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将打造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沪苏跨江融合样板区以及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其中,园区合作率先破局,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海门复旦复华科技园、同济大学(南通)科技园、南通未来岛科技产业园等沪通合作园区达20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南通的县市、园区和企业纷纷和上海相关机构共建离岸创新中心或研发设计中心18家,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今年来,南通紧盯“上海”和“蓝海”,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与上海“同频共振”,面向未来海洋科技、未来能源(氢能与新型储能、钙钛矿叠层光伏技术)、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科创细分赛道,正在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三)架设桥梁畅通校企对接渠道。高标准办好“校企协同架金桥”、“南通跨江融合协同创新对接洽谈会”等品牌对接活动、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专家行等多种形式,每年度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会、技术交流会、成果对接会、招商推介会、创新恳谈会等各种活动,推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南通70%的规上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了合作,为南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此外,市科技局在“浦江论坛”、“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江海英才创业周”等长三角区域重大活动中也主动作为,推动双方各类创新主体参会参展,促进交流合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市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数超3000项,年均增长近15%,合同金额近13亿元,年均增长近9%。

(四)搭建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协同。高端机构陆续落地,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长三角高等药物研究院、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等陆续建成,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等签约揭牌,成功组建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果转化走实走深,引进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6家长三角地区高校来通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同时引进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来通建立专业化机构,近三年,7家技术转移南通分中心累计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40余场次,发布科技成果5000余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近200项,合同金额近亿元。

(五)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设立南通市长三角协同创新专项,以后补助方式支持沪通两地主体联合开展前沿与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和科技创新方法研究等为重点的协同创新。鼓励南通企事业单位联合上海创新主体申报上海市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领域项目,其中5个项目获得资助。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分别揭榜南通市“揭榜挂帅”项目,与南通企业就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0411号重点提案提出的“建设科创平台、多元化接力服务、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工作推进中加以消化、吸收。今年6月召开的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江苏提出将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携手打造区域发展大格局,南通将积极落实省相关工作部署,重点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主要作好创新链条协同互补、创新平台共建共用、创新资源互通共享、创新支撑同频共振“四篇文章”,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一)促进更多领域的产业链创新链互补。我们将主动策应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积极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抢抓国家、省加强未来产业发展部署,推动因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机遇,将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通用人工智能等具有“轻资产、高爆发”特点的未来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和重要创新场景。面向上海,加强与中科院系统在沪15家重点研究院所的46个重点创新平台、近7000名高层次研发人员,通过“团队+项目”集成式引进实现人才“带土移植”、科创成果“顺畅转化”。面向苏南,主动争取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接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的14个国家级院所平台、31个国家级企业平台,成立苏通产业创新链联盟,加强科创企业、高端人才引培和产学研跨江合作,形成更多的科创成果,推动在更具承载条件的南通落地转化。

(二)合作共建更多的科创平台载体。合作园区层面,深化实化市北高新区与上海静安区、启东生命健康城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如皋高新区与上海大零号湾等现有科技合作,推动启东-浦东、海门-宝山等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园区。创新平台层面,加快推动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东南大学海洋研究院实质运作,促进省船舶海工中心、省光电技术中心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科创要素集聚的强磁场。载体基地方面,探索“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模式,加强如皋(上海)科技创新平台、如东?上海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等孵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沪苏地区智力与空间资源禀赋的有机结合,探索形成长江口“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化”“上海苏南研发、南通生产”等分工合理的产业创新协同新模式;推进通州湾中石油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积极承接上海化工园区的溢出和在沪、在苏新材料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三)实施更多的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利益分成机制方面,向上争取税收、土地、能耗、人才等政策倾斜,探索构建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机制,并探索在相关领域实行财税共享机制。要素流动机制方面,优化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零阻力”,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数字化平台转型升级,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推动技术需求、成果信息共享、技术经纪人资质互认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互通。联合攻关机制方面,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建联用,探索建立以科研任务为导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摊、多元资金投入、科研专项基金、产业配套协同和利益成果共享机制,依托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需求发布”平台推动产业共性“卡脖子”技术及前沿技术攻关。

(四)提供更多的科创资源综合支撑。加强金融支撑,推动科技资金股权化,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基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综合运用参股基金、联合投资、融资担保、政府出资适当让利于社会出资等多种方式,积极对接张江集团等资本技术优势企业,设立由头部管理人管理的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形成资本在长三角区域内更合理配置机制。加强人才引培,深入挖掘上海、苏南等家门口的人才“富矿”,开展更多的招才引智活动,精准导入一批专家团队和优秀学子,培育壮大企业家、高水平人才、高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财政政策,支持企业创造高质量专利,加大各类服务平台宣传力度,建好用好南通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协同落户苏州的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为企业提供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服务。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18日

阅读全文
园区招商找园商网-招商代理 招商执行 资源挖掘 资源对接
园区入驻 体验园商网招商服务
马上体验
大数据招商新模式
大数据招商新模式
专业招商对接落地
专业招商对接落地
重大商机及时推荐
重大商机及时推荐
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智慧系统全网推广
智慧系统全网推广
精准流量海量资源
精准流量海量资源
专业客服全天服务
专业客服全天服务
政府推荐信誉保证
政府推荐信誉保证

立即咨询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