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9日-11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协商议政。本报将从“学习贯彻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摘编部分大会书面发言。今天摘编的发言围绕的专题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敬请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曹卫星: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科技为动力、创意为核心、金融为血脉、产业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形态。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进程明显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拓展文化新载体、注入经济新动能、提升产品附加值等功能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现阶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字文化创意领域核心支撑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创意能力不强等。为此,建议:
一、创新文化科技,强化数智赋能。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化运用。一是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推动文化创意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技术标准、关键元器件和核心设备装备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二是提升平台载体能级。强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集聚区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建设高水平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平台、互联网创业和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三是拓展高新技术应用。扩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超高清、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转换增长动能,完善产业链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并进,拓展和延伸从内容提供到终端消费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一是突出因地制宜。挖掘用好数字创意产业、文化娱乐服务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二是壮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创意、设计类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原创产品、自主品牌不断涌现的产业集群。三是扩大新型消费。打造更多数字演艺、数字艺术、电竞娱乐、品牌授权、设计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新产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形态。
三、深挖特色文化,推动多元融合。实施创意设计赋能工程,培育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业态,以文化创意提升产业附加值。一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商贸、街区、产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复合文化产业特色街区和文化体验场景空间。二是推动“文化+百业”“百业+文化”融合发展。持续打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相关服务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通道。三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好办优新型地域文化空间,培育一批以特色文化内涵、创意设计和体验消费为支撑的新型景区业态和历史文化街区。
四、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聚合创新人才。培养创意、经营、科技、艺术、商务等多学科融合紧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建设一批富有吸引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创意人才聚集地。二是丰富金融创新平台。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三是促进协同开放发展。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合理布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文化创意品牌。
五、提升管理服务,强化保障激励。各级政府应把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研究谋划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运用中央及地方各级投资工具优先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对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孙东生:大力发展边境文化旅游促进新时代兴边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我国许多边境城市独具特色,如云南腾冲、西双版纳、瑞丽等,新疆伊犁和喀什等,西藏普兰、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漠河等,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受到近年文化旅游升温、文旅市场多元化下沉化和外国游客数量猛增三大消费趋势带动,面临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建议尽快解决四方面问题,最大可能释放边境文化旅游新动能。
一、鼓励边境地区做强文旅品牌,展示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多形式展示民族文化精粹,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知名文旅品牌。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歌舞,如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可以通过政府指导、现代化包装和市场化运作,在保留本地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灯光、音乐和舞美技术,创新民族歌舞表演形式,打造特色民俗演出品牌。
二、完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文旅配套设施,提高游客体验感。结合国家开放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打通边境地区对内对外联系大通道。如加强铁路通道建设,增强西南、西北、东北地区与内地的通道联系能力,加强高速公路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和与内地运输联系的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区域枢纽机场、合理发展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发展多式联运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央财政支持边境地区加快酒店、停车场、卫生间、无线通信网络等设施建设和升级并鼓励边境地区党政机关免费对市民游客开放停车场、卫生间等资源。
三、完善边境文旅人才建设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鼓励和支持边境省份高校以及边境城市的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设立“边境旅游”专业。强化校企合作,补充外语导游人才缺口,成立外语导游工作室或外语服务中心,集中培训、定向培养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兼具、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兼备的复合型导游人才。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将旅游行业高层次人才纳入引进范围,享受政策优惠支持。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边境地区文旅资源知名度。建立从国家到省、地、县多层面、立体化的边境旅游门户网站,用中英文详细介绍边境各地旅游景区,包括景区特色、景点门票、开放时间、购票方式、历史文化、名人轶事、乡风民俗,歌舞表演的内容、时长、频次以及本地的特色美食、交通、住宿、气候特点等。发展智慧旅游平台、信息平台、自助自驾平台、电商平台等线上营销。加强与国内外重要旅行商、主流新闻媒体和知名旅游会展节庆组织的合作。在相邻国家主要入境旅游市场,设立文化旅游产品直销商店或专卖店。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在全国航线通达城市、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举办文化旅游产品推介活动。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成岳冲: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在产业融合发展或跨界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因其渗透强、关联广的特征,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文化一旦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融合创新,不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现象,也会带动行业经济蓬勃发展。
根据各地探索实践以及浙江当地推进情况,总体看,当前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要素保障、产业培育、政策支持、人才体系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破解。例如,文化现象的“流量”转化为文化产业“留量”的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企业能够获得的政策支持有限、“文化出海”仍有相当难度等。为此,建议:
一、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政策、要素等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和创意群体加速集聚,引导更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打造一批世界一流文化企业集团。建议将文化领域列入后续国家“两重”“两新”申报范围,适当降低文旅领域设备更新2000万的投资总额门槛,提高对文化企业的资金奖补比例。
二、拓展文化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文化渗透各行业、提升各行业的产业特性,推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持续激发“文化+百业”“百业+文化”活力,不断创造文化新价值。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速“文化+”融合发展,实现文化ip全产业链布局。
三、构筑文化产业国际平台。支持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国内重点节展提高国际化水平,为中外文化企业交流合作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加大对游戏、动漫、演艺、影视等文化产品创作、翻译、出口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参加重大国际专业文化展会,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持文化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行业国际话语权。
四、加速推动中华文化出海。支持企业创作生产更多具有中国ip、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并受国际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议高质量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国内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信息支持、产权保护、法律援助等服务保障。开展文化贸易促进活动,推动更多优秀国产文化产品和品牌“走出去”。
五、着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优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完善中外文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文化产业人才赴海外学习实践,在文化创意开发、内容制作、技术创新、国际营销、衍生开发等领域培养更多专业化、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但彦铮: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和激励下,文化艺术各领域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但我国文艺创作距离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例如文艺精品供给不足、文艺精品生产主力军创新活力不够、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有短板等。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艺术创作的方向引导。积极推动文艺院团更好把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艺术创作实践,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精神境界。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多刻画、多演绎基层群众、先进典型。
二、进一步完善文艺创作生产规划。推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发挥重点选题、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以国家各类艺术创作工程为引领,抓好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关口前移,抓好一度创作,从主题的政治性、内容的艺术性、运营的市场性上把好关。大力拓宽源头原创,推动好的文学作品向剧本转化,推出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剧本质量。推动建立编剧、导演、作曲等主创人员集体参与、协同创作的机制,提升二度创作水平。推动提高艺术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重点创作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优化全国性文艺评奖和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办法,发挥奖项、资助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鼓励关注艺术本体发展,避免过度依赖舞美大制作。
三、进一步强化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政策保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推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坚持“一团一策”推进文艺院团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考核评优、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创新绩效评价制度,引导各级各类院团增强市场意识、强化服务理念、提升业务能力。
四、构建文艺人才引育均衡发展机制。持续加强领军人才培养,持续优化文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跟踪指导等方面下功夫。推动骨干人才培养,立足新时代艺术事业发展实际,优化培养结构,针对部分紧缺行当、重要环节,开展重点人才培养培训,补足艺术创作短板,鼓励国有文艺院团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支持有条件的国有文艺院团开办艺术培训学校,鼓励院团吸纳重要演职人员代表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积极搭建人才创作展示平台,组织人才积极参加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组织举办的展演展示和才艺评比活动,在全国性人才培养工程、创作扶持计划、专项基金扶持、全国性文艺评奖推优等项目中,适当向基层艺术工作者、青年人才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济南市政协主席雷杰:谱写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做好保护提升工作,对于延续城乡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念和实践都有重大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全社会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保护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还需持续用力。为此,建议:
一、下好规划“先手棋”。建议坚持高起点规划、系统性谋划,统筹保护街区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传统风貌和整体格局,确保规划一以贯之。充分发挥空间规划控制作用,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划定保护区域、完善保护措施、实施考古前置,避免城镇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着力彰显地域特色,杜绝模式化改造提升,最大限度彰显核心标识、展现地域特色、凸显文化印记,避免“千街一面、万楼一貌”,让游客充分感受到“远方的惊喜”。
二、打好保护利用“组合拳”。历史文化街区是延续城市记忆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加强保护,才能彰显出历史文脉的生生不息,散发出辉映古今的独特魅力。建议在改造提升中,保持好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倡导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将历史建筑监管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常态化、信息化、全覆盖”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监管机制。在做好保护工作基础上,深入挖掘城市历史遗产的当代价值,加强对名人故居、祠堂庙宇等历史遗存的深度解读,阐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传达古人心态、先辈智慧,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三、做好文旅商融合“大文章”。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生,离不开业态的繁荣。建议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文旅商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系统谋划好功能开发和业态布局,出台业态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及限制经营业态门类,推动历史街区外在风貌与内在商业相得益彰。积极发展研学游、非遗游、文博游和旅游直播、夜游夜购、夜间光影秀等时尚业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推动文化繁荣。
四、存续古城“烟火气”。古城文化保护与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只有“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让文化传承具有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建议在保护提升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与城的协调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既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增强居民对老城保护提升的获得感。要尊重古城居民主体地位,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目的。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作为一名文艺界别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和尽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责无旁贷的文化责任。为此,建议:
一、挖掘经典,发挥经典作品的导向性和影响力。经典作品蕴含着中华民族强健的文化根基,对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抓经典作品,才能抓住文艺精品生产的关键。一是抓经典内容,从古今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化名家中挖掘经典题材,提炼和展现经典中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和文明意识,使作品凝聚人心,做到正念正心强根基。二是抓形式创新,在艺术表达和表现力的探索上,充分运用中国式审美精神和现代形式,增强文化自信,赢得国际认同,做到大国大美新风范。
二、培养人才,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文艺作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首先需要培养艺术家的思想认同和家国情怀,引导艺术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热爱中国文化,激发艺术家创作、讲述自己国家故事的强大情感,不断提高艺术家的国际视野,增强艺术家从世界文明的高度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二是培养政治站位高,懂专业、强创意、善组织的文化管理人才,按阶段、按社会需要,创作生产具有引领性的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人民故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通过平民视角或宏大叙事的精彩文艺作品演绎,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启迪、鼓舞人民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
三、融合科技,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随着新科技和互联网发展,人们的观看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创作一批科技和文化融合型作品,是势在必行的文艺新举措,以应对未来的文艺常态。一是提早准备,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快速适应新科技发展带来的交流方式和创作方式的改变,追求数字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新形式;二是创新作品的传播方式,构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实现传播环境与文艺精品生产的相互促进,拓宽文艺精品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能,达到广泛汇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文艺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的重要作用,勇担使命,推出更多与时代高度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