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4次入选“十大旅游向往之城”的旅游胜地;也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昆明市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文旅资源禀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以旅促融,紧盯旅游兴市目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用自己独特的“热辣滚烫”,秀出“最美春城范”,促进各族群众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深挖文旅资源,赋予文旅促“三交”新内涵
以文塑旅,深挖文旅资源内核。谋划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大世博片区生态科普旅游;整合古滇王国、石寨山古墓群资源,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历史文物策展,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文物研学游及线上线下文博集市等,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娓娓道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以旅彰文,激活拓展文化资源。发挥公园、广场、街区、廊、道、亭台及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等作用,建设“花开春城石榴红”宣传阵地;开通“阿诗玛号”“春城号”地铁,推出“全家福”“民族团结圆舞曲”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主题展示,石榴红文化主题长廊、昆明老街等成为网红打卡点。
加强文化传播,大力推动民心相通、文化相融。依托晋宁河泊所、石寨山、翠湖博物馆等资源,开展“文物发声”活动;依托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旧址等,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通过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抗战胜利纪念堂等阵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昆明历史文化故事。
一个个红色景区景点正成为昆明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鲜活课堂。以文化润人心,以文化铸精魂,各族群众真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刻入心灵、融入血液、注入灵魂。
紧盯游客需求,拓展文旅促“三交”新空间
针对人们旅游新需求,昆明市创新打造追忆往昔·文脉赓续之旅、高原明珠·黄金岸线之旅、多彩民族·互嵌融居之旅等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线路,推出赏花季、避暑季、食菌季、观鸥季“四季游览主题”,策划环滇池“6+1”产品体系,将旅游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打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新高地。
昆明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模式,一个个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在磨憨镇这个中老铁路的重要节点蓬勃发展。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边境“国门文化”带动了边境游发展,让磨憨成为展示“春融磨憨、幸福昆明”的重要窗口。与珠三角地区客源城市签订“万名广东人游昆明”合作协议,在跨区域开展文旅宣传推广、促进旅游市场客源增长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各民族深度交融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平台。
一个个丰富起来的新业态、新产品、新线路契合了各族游客对旅游的新期待,众多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也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以旅促融,让昆明以旅游促“三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各民族互嵌共融的大格局加快形成。
推进产业融合,注入文旅促“三交”新活力
昆明市加大力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同向发力、互为补充的新格局,为文旅融合、文化传播提供强大动力。
作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工程建设示范村,西山区观音山社区百草村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研学+”乡村规划,打造滇池沿岸唯一的“百草药膳养生谷”,谱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农旅融合”交响乐;云南铁路博物馆成为昆明市新一轮创建中老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建示范走廊的重要支撑,云纺博物馆、石龙坝水电站等也成为了更新的旅游载体。
昆明市在守住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着力打造城市会客厅。游客从南强街巷夜游到双桥夜市,感受昆明夜生活的独特魅力;在篆新、东华、五里多等农贸市场品尝昆明地道的滇派小吃,在深度体验各民族饮食文化中,感受包容开放,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昆明气质。
昆明市开展非遗体验游,特别推出“非遗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对乌铜走银、云子、瓦猫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开发,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展示中心,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逐步从互动向互融转变。
优化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打造文旅促“三交”新阵地
昆明市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优化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旅游业在服务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五华区南屏步行街被商务部列入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海埂公园和海埂大坝因红嘴鸥的到来,成为众多游客来昆明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打卡之地;斗南花卉市场作为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让游客在不胜枚举的美丽景观中、在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里真真切切感受昆明浑然天成的美、感悟精神家园的灵魂所在,让昆明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核心体验地。
昆明市着力提升“吃住行游娱购”体验,并逐步向“游学思研悟行”转变:官渡区以官渡古镇为中心打造非遗文化展示景点;呈贡区重点打造冰心默庐、卧龙浦古渔村研学基地;晋宁区打造以石寨山考古文化公园、河泊所遗址为代表的古滇文化活化品牌;安宁市重点打造都市驱动型乡村旅游品牌;东川区重点打造红土地旅游基地;富民县打造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半山耕耘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研学基地等。
夯实发展基础,培育文旅促“三交”新优势
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聚焦旅游环境提升。昆明市投入41.44亿元对石林、云南民族村、世博园、官渡古镇等16个景区进行环境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老旧景区改造更新步伐。
昆明市创新“公园+”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广场、街区)100个,开通“宜良花街专线”“火把节专线”等公交专线,高峣古渡、海口彩虹桥、莫奈花园、南屏步行街等景点实现多点联通,推动公园景区与体育、文化、旅游、科普、商业、民族团结等有机融合。
昆明市还深挖滇池沿岸文化内涵,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对滇池沿岸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46个自然村进行改造,有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全面推进其余137个自然村绿美乡村建设,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对不同主题进行有机串联,形成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环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让民族地区“三交”成果可感可及。
强化宣传推介,书写文旅促“三交”新答卷
坚定文化溯源“昆明底气”,擦亮民族团结“昆明名片”。昆明市推动各类宣传场所构建,支持各类景区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立足自身特点阐释、宣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三交”历史及“四个与共”理念等,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景区队伍建设、景区管理、旅游发展方方面面。
作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示范名镇,官渡古镇打造“双线双廊”,提炼“云子”精神内涵、滇剧融合发展等鲜活案例,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共同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
昆明市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举办泼水节、中秋节、火把节等精品节庆活动,充分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三交”历史渊源,赋予民族节庆新功能、新内涵,昆明市石林、晋宁“村晚”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云榜单。打造“重走徐霞客之路”“丰碑之路”“长征之路竞走赛”等31个体育文旅融合的大型国际品牌赛事和“一县(市、区)一品牌”特色赛事,激活体育旅游的交融功能。通过特色文艺演出、特色文创集市、文创大赛成果展示等活动,向海内外游客呈现昆明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壮大旅游促“三交”参与主体、客体,各族群众在旅游之中交了朋友、有了合作,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面提质增效。
接下来,昆明市将持续深入实施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导游词、展陈提升、研学资源挖掘、标准赋能、试点示范6项行动,落实好云南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场推进会议要求,推动旅游促“三交”工作走深走实。(记者 党晓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