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省委第十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集中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省委第十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集中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来源:www.my.gov.cn 时间:2024-09-10 08:59:44 查阅:460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2023年8月16日至10月31日,省委第十巡视组对绵阳市开展了常规巡视。2024年1月4日,省委第十巡视组向绵阳市委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集中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市委及主要负责同志组织整改落实情况

(一)市委组织整改落实情况。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巡视整改工作要求,坚持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高度,深刻认识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的重要意义,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和全省、全市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真改实改、全面整改,全力抓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一是把握政治要求。先后召开8次市委常委会会议,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牢牢把握政治巡视定位,认真领悟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巡视整改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强有力的整改措施和扎实的整改成效,更好发挥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作用。二是压紧压实责任。坚决履行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全面统筹。巡视反馈意见当日,全面激活全市巡视整改工作机制,市委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迅速落实巡视整改工作要求,加强工作统筹调度。整改责任单位建立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责任落实体系,确保整改任务落细到最小工作单位,全面形成“部署、落实、督查、反馈、改进”的工作闭环。三是精心制定方案。坚持“事要解决、人要处理、长效机制要建立”的整改原则,把制定整改方案与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并按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13名分管市领导主动认领、亲自研究、逐条审阅,42个市级单位全程参与,进一步推动整改责任单位统一思想、全面检视,不断增强整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是抓实集中整改。认真落实政治巡视要求,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对集中整改期内应完成的,坚持即知即改、见行见效;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迅速处置到位;对需长期整改的任务,分阶段明确目标,持续抓好落实。注重形成监督合力,将巡视整改同步纳入市委巡察监督、派驻纪检监察组日常监管重要内容。

(二)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组织整改落实情况。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巡视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认真落实巡视整改政治责任,坚持把抓好抓实巡视整改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全力确保巡视反馈问题真整改、改到位、出实效。一是坚持带头抓落实。坚决扛牢巡视整改第一责任人责任,始终站在研究、部署、推动巡视整改的最前线,亲自研究整改工作、亲自部署整改事项、亲自督促整改进度。作出专门批示4次,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8次,深入全市重点领域和重要行业开展专题调研,带头承担省委书记专题会点人点事、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和整改主体责任等具体问题整改工作。二是压实责任抓整改。担任市委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切实加强领导指挥和组织实施,推动巡视整改作为各级党委(党组)履行政治责任的“硬担子”,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明确立行立改、真改实改,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总体要求,督促提醒其他市领导履行“一岗双责”,全力推动分管领域整改任务落实。三是严审方案抓完善。高度重视巡视整改方案制定,推动成立工作专班,明确整改方案重点、方向和责任。省委巡视办反馈审核意见后,结合最新要求,再次组织研究,责成有关市委常委负责,督促推动有关部门拿出“当下改”的举措,形成“长久治”的机制,确保达到省委要求,符合绵阳实际。四是明确严的标准抓落实。坚持把“严”的标准贯穿巡视整改全过程、各环节,分类整改,分层落实,建章立制,力求既解决个别问题,也破解深层次共性矛盾。

二、巡视整改任务落实情况

(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方面

1.反馈问题:落实“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要求,利用科技城优势培育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创新突破不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创新能力存在短板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把“科技立市”摆在“五市战略”之首,谋划推出一系列“科技创新先行”的改革举措。一是推动实施增量强基专项行动。坚持梯度培育、量质并举,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集群。今年以来,建立了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43家企业纳入培育引导名单;组织16家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动员400家企业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准备工作。实施“创新平台强基行动”,支持各类主体建设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级。今年以来,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大力开展招院引所工作,积极推进院企合作。二是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率队先后赴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商深化校地合作发展大计,围绕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人才交流培养、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精心谋划合作,为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组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统筹推进创新资源汇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攻关。

建设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聚焦新动能培育,聚集各类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的科技创新综合体系着力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着力在整合科技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先行先试,组建了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研究于一体的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助力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强链、升链、补链、延链,促进新兴产业落地见效。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38家。抗磁型深低温温度传感器研制及工程化应用等7个项目在绵转化或孵化。

2.反馈问题:系统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滞后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从高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入手,着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一是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资源。今年以来,新组建了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核医学创新资源,涪江实验室发布了2023年核医学科技进展,涉及16项创新成果。发挥绵阳特色优势,在西南科技大学建成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整合长虹、九洲、58所等技术研究、软件及信息服务、平台和系统、硬件及制造4大类69家代表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开展产业促进政策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吸引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等重点工作。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合作联盟,设立2000万元实施“金种子计划”,用于支持联盟成员单位中具有技术先进性、市场前景性,以及在国家重大装备应用或医疗健康领域的“金种子”。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已组织11家单位参加绵阳市第三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工作。二是推动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印发《绵阳市科创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项下“兴绵科技保”子产品实施方案》,通过风险基金和融资担保机构多重增信,遴选“兴绵科技保”合作银行为科创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信贷支持。深入推动“设备仪器贷”金融支持服务。

整合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中试熟化、融资支持、执业培训等职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力不够。2022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使用面积、总收入、孵化基金总额、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额4项指标较2019年分别下降44.5%、3.1%、9.8%、40.2%

整改情况:市委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坚持创新引领”作为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着力在整合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中试熟化、融资支持、执业培训等方面发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一是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成立成员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内的49家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合作联盟,其中以中物院各院所为代表的成果供给端16家,以东方电气等企业为代表的技术需求端8家,以及各类投融资机构、成果转移平台和相关政府部门25家。绵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联盟秘书长单位,新设立“金种子计划”并发布项目。二是积极引导企业申建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四川华尔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名单。三是积极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单位已制定培训计划,将根据申报企业需求适时开班。四是提升孵化机构服务能力。围绕加强孵化机构管理和培育,一季度已召开全市孵化机构专题业务培训会,孵化机构代表150余人参加。今年召开的省科技创新工作会上,我市7家机构被评为优秀单位。

3.反馈问题:培育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激励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立市”,聚焦企业科技创新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加强政策宣讲。聚焦高企认定、项目申报培训等环节,深入130余家企业开展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宣讲,持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二是加强日常培育申报工作。持续聚焦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的培育,今年以来,组织120余家企业参加2024年第一批、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向相关主体开展6次政策宣传。

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比重仅29.2%;21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无ι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87%、无ⅱ类占57%、既无ι类又无ⅱ类占54%,科技潜能释放不充分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政策支持、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精准施策,不断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全面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一是加强财政资金引导。今年以来,针对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抓紧研究形成企业研发后补助实施细则,对研发增量在1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做到应补尽补。二是加强项目申报指导。今年以来,全市围绕“4+8+1”产业体系布局,引导300余家单位申报2023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三是提升知识产权整体水平。今年以来,新增知识产权定向入库培育市级强企4家。培育企业中4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8项专利技术获四川专利奖,全市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到5001件。

4.反馈问题:围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要求,培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用力不够,利用科技城赋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工程和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链工程,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研究形成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今年以来,新增绵阳市涪城区智慧显示模组、三台县预制食品、绵阳市涪城区智能家电终端核心零部件、绵阳市涪城区人工智能机器人4个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二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召开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揭牌运行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创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着力整合科技资源、畅通供需两端、汇集创新要素、培育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云上两城”持续扩容提质,新入驻知名高校7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6个。三是加快推动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进一步鲜明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科技赋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贯彻省委决策部署,确立“广泛宣传发动、示范典型引领、专业机构赋能、政策支持保障、专班统筹推进”工作思路,扎实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坚持用好独特资源优势,支持长虹集团释放全省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服务能力,推动14家本地数字化服务企业成立服务商联盟,建设华为“智改数转”赋能中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推动川北智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积极争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4大特色优势产业技术迭代较慢、竞争力下降,全市千亿产业仅电子信息1个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关于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部署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推动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发展,筑强工业经济“顶梁柱”。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两千亿级电子信息和千亿级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五百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一是深度融入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推动欣盛显示、艾伯科技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支持长虹、九洲、京东方、惠科等重点企业平稳向好发展。围绕链主引领、链条延升,组建新型显示产业招商联盟,签约落地众合融创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二是加快打造先进材料“地标”产业。推动巨星永磁、融通高科等新投产重大项目加快释放产能,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入选全省赛马制工程研究中心。三是大力发展新赛道新产业。着重发展核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空天等细分新赛道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产业迭代升级。富临精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及热管理系统项目全面投产,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完成一期场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核质子医疗装备产业化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四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工程,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铁骑力士国际食品产业城项目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培育梓潼健康食品特色工业产业集群,擦亮“四川省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招牌。五是推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重点打造16个标志性产品,推动纳入全省首批标志性产品链主企业名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目前推动实施项目近200个,计划总投资超300亿元,建立160余户企业超7万余台(套)设备更新需求库。1月至5月,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9.36%、较去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

5.反馈问题: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较晚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锚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主攻方向,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全力打造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创建一批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是强化机制统领作用。发挥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挥部牵头功能,用好产业链“链长制”,对重点布局发展的12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链逐一建立工作专班,确定23家链主企业、14名首席科学家和20名产业顾问,编制形成并推动落实产业发展报告、三年推进方案和年度工作清单。坚持省市重点项目推进和重大项目分级协调机制,推动创明、埃克森、炘皓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1月至5月,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24%。二是因地制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落地建设天回航天、星际荣耀等重大产业项目,组建四川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绵阳空天产业联盟,基本构建“箭、星、器、数”产业链;出台《绵阳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天府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建成人工智能产业园,举办人工智能成果推介暨应用场景对接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绵“落地生根”。三是创新机制加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成立全省首家市级专业招商服务公司,优化设立北京、上海等4个驻外中心和7个驻外分中心。创新“招商+”模式,强化“朋友圈”招商,联合交通银行举办2024年绵阳金融招商专场推介会,联合中国移动开展移动生态企业招商,成立5个区域招商联盟和5个产业招商联盟,举办专题推介活动5场。今年以来,成功签约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8个、签约金额489.8亿元。

全市科技型产业点状培育多、成体系推进少,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等产业,目前产值规模偏小

整改情况:市委高度重视培育发展科技型产业,着力打造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等具备科技城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先进材料五大科技攻坚,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产业发展推进方案,重点培育2家国家机器人链主单位,加快组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签约项目38个,北川无人机综合测试基地正式启用。

6.反馈问题:园区优化产业针对性布局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抓手,持续做强工业。今年以来,印发《绵阳市2024年“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计划》,从着力壮大产业集群、开展“工业项目年行动”、加快推动“智改数转”、提升产业承载能力等方面,将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倍增工程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八大战略产业集群成链。对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研究形成《调整全市园区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分配流转机制。强化对全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统筹管理,确保招商引资项目按产业规划布局落地。为各园区提供针对性信息指导指引,已按产业布局引荐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信息57条。截至4月底,绵阳市各园区累计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7个,签约金额450.1亿元。

(1)同质化竞争仍存在。绵阳高新区和绵阳工业园区都将新型显示作为主导产业;三台工业园等4个园区均分别引进百亿级新能源项目

整改情况:市委加快推进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出国家级园区不超过“三主两特”、省市园区不超过“两主两特”的产业定位要求,加快完善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一是开展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研究形成《调整全市园区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对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鼓励园区错位发展。支持新型显示作为高新区及绵阳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布局,支持新能源项目作为高新区、安州高新区、江油高新区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布局,新引进的项目将按照指导意见明确的产业布局落地,确保同类产业连片聚群,避免同质化竞争。特色产业产值及占比纳入2024年科技城(园区)监测指标,进一步引导园区围绕主特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逐步改善同质化竞争现状。二是聚焦主特产业精准靶向招引。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一季度,举办珠三角未来产业知名企业绵阳行等“小、精、专”专场招商活动,促成园区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29个、签约金额393.7亿元。加快研究形成“1+n”产业扶持政策、绵阳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2)存在入驻企业质效不高、成长性不强现象。全市11个园区入驻高新技术企业占比13.42%、专精特新企业占比9.03%;其中,国家级高新区入驻两类企业占比分别仅为11.6%、5.3%

整改情况:市委始终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指导服务力度,积极组织园区近80家企业开展第二批高企申报工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确保全市高企合规运营。目前,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205户,占全市比重24.6%;专精特新企业57家,占全市比重17.9%。二是强化梯次培育。构建“四库三台阶”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19家企业“一对一”指导,推荐40户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推荐182户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全市园区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占全市比重94.3%。三是实施创新主体增量行动。全市建立起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中坚、专精特新“小巨人”为核心的园区中小企业培育体系。目前,全市园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752家,占全市比重90.2%。

7.反馈问题:着力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力度偏弱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深化成渝绵科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一以贯之抓好大保护、大开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快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召开“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2024航空装备数智试验大会暨产业发展大会”,与重庆大学、涪江流域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举办2024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揭牌运行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会同58所积极组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创新推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签署相关合作协议20余个,35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涪江通办”,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畅通对外开放通道,加快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川青铁路安州段开通运营,绵遂内铁路即将全面动工建设。九绵高速江油至平武段、g5成绵扩容绵阳段、绵苍高速、广平高速、德遂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南郊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运,四川民族地区首个a1类通用机场—北川永昌机场建成投用。二是加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致力人工智能、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重大科技攻坚,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我市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领跑全国城市,在赛迪发布的2023年科技城百强榜中位列全国第八位。统筹推进创新资源汇聚。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率队赴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商深化校地合作发展大计,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健全院(校)地沟通对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机制,制定《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试行)》;持续推动“云上两城”扩容提质,已入驻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33所和顶尖创新创业团队35个,今年新入驻知名高校7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6个。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绵阳市新型工业化中长期规划》,优化18条重点细分产业链技术链图谱;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引进华为、腾讯等数字化转型服务商20家,推动长虹、九洲等龙头企业聚合14家数字化服务企业成立服务商联盟,推动186家规上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抢滩布局新赛道。围绕空天产业、人工智能、6g、前沿新材料等新领域,深度融入大飞机产业链,成立5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四川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绵阳空天产业联盟,基本构建“箭、星、器、数”产业链;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天府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举办人工智能成果推介暨应用场景对接会,发布绵阳市首批1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绵“落地生根”。深入实施科技企业雁阵培育行动。2023年,3家企业通过全省瞪羚企业公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10家以上、达820家,国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900家,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超55%,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1)整合成渝双核创新资源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谋划不深,利用科技创新优势培育产业集群用力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五市战略”,加快将绵阳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一是推动区域科技成果高效对接。全市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2024航空装备数智试验大会暨产业发展大会”,科创中心与重庆大学清洁燃烧与热流调控团队签订入驻协议,与涪江流域相关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召开2024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与成渝双圈及涪江流域共谋科技创新合作事项,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运作。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优势,实施“创新主体增量行动”及“创新平台强基行动”,高质量建设运行涪江实验室以及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集群,不断提升创新能级。今年以来,42家企业纳入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引导名单,加快组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二是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常态化合作机制。深度融入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建设,推动欣盛显示、艾伯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支持长虹集团、九洲等重点企业稳定发展,推动惠科显示模组投产达效。今年以来,全市组建新型显示产业招商联盟,已签约oca光学胶及nc膜生产基地、众合融创产业园等项目,签约金额25亿元;1月至5月,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503.87亿元、同比增长6.51%。推动成渝地区校企强化先进材料领域科研合作,支持四川大学等院校和攀长特、东材科技等重点企业开展前瞻性、颠覆性的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四川省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全省赛马制工程研究中心;1月至5月,先进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276.4亿元、同比增长20.97%。

(2)现有国家级产业集群2个、省级4个,产值不足1200亿元,最大年产值不足800亿元

整改情况:市委以园区为经济发展主战场,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深化“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进一步优化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布局,修改完善《关于推动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的意见》,推动园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新培育10个特色(专业)园区,入围首批全省“5+1”重点特色园区3个。持续推进“管委会+公司”“镇园合一”等改革,进一步激发园区发展活力。1月至4月,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绵阳工业园区、安州高新区分别实现产值329.7亿元、161.16亿元、149.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19.6%、18.83%。二是加强企业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优势企业开展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修订印发《绵阳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持续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三是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持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以及百亿级、50亿级、10亿级重点企业的“四库三台阶”优质梯度培育体系。育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今年以来,新增4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

8.反馈问题:培育产业集聚能力和人口吸附能力偏弱

整改情况:市委着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提质增效提升城市能级,增强综合实力和人口吸附能力。一是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和“五个一”工作机制,为新型显示等12条重点产业链匹配23家链主企业;研究出台《绵阳市产业链首席科学家和产业顾问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目前已明确13名首席科学家和21名产业顾问。二是增加标准厂房供给。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工业上楼”,研究出台《绵阳市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指导意见》。1月至4月,全市新建标准厂房120.9万平方米,累计新建标准厂房902.6万平方米。三是着力韧链强群。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显示度高的产业集群,成功推荐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等4个产业集群申报2024年度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县城提能“四大行动”,制定2024年绵阳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健全市民化配套政策、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渠道。202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491.1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3万人,是成都平原经济区除成都外唯一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城市。五是加强招才引智。完善“人才周转池”及市级人才公寓管理,持续开展“‘科技’绵阳‘城’纳贤才”赴外招引活动,今年一季度新聘5名招才引智大使,派出招才引智小分队赴北京等地举办“上门引才”“以才引才”等活动,新引进各类人才6472名,其中硕博人才521名、高技能人才3584名。六是全力推动交通攻坚大会战。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为引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等重大机遇,内畅大循环、外强大通道。“十四五”以来,已新增建成铁路1条(川青铁路),高速公路4条(中遂高速、广平高速、绵苍高速、g5成绵扩容),通用机场1个(北川通用机场)。1月至5月,全市交通攻坚完成投资43.63亿元,全市公路水路投资完成占比位列全省第3位,获得高速公路项目、市(州)项目推进和市(州)交通建设投资运行省级“三红榜”。绵遂内铁路绵阳至遂宁段有序推进,g5绵广扩容、九绵高速加快建设,实施226公里国省干线项目,农村公路建成170公里。

(1)产业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副中心的支撑仍然较弱。2022年绵阳市经济总量3626.94亿元,占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10.46%,占全省经济总量6.4%

整改情况:市委以率先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为目标,动员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全局分量。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0%、居全省第1位,在全国城市gdp百强榜中列第77位、两年提升15位;2024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一是深入实施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计划。加快编制新型工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若干政策措施;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和“五个一”机制,动态完善18条产业链技术链图谱,构建产业链“1+n”政策体系;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月至5月,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103.52亿元、同比增长9.36%,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实现产值419.77亿元、同比增长15.24%。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开展“绵州农房增信贷”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小春田管大春备耕、畜禽渔业提质增效等行动。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5.1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印发《绵阳市规范提升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十六条措施》《绵阳市现代农业园区调度监测评估办法》。目前,全市共建成国、省、市级园区52个。三是实施服务业主体聚变裂变工程。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总额556.1亿元、增长9.4%,增速连续5个季度居全省第1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4、3个百分点。1月至5月,新增规(限)上企业83家、同比增长25.8%。四是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制定出台《绵阳市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坚持定期调度和专项督导,督促各园区加快标准厂房建设,1月至4月,全市新建标准厂房120.9万平方米。

(2)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489.8万人,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0.82万人,在全省37个城市中排名第16位

整改情况:市委全面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坚持以改革破题,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力争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1月至5月,全市民生支出160.8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68.7%,较去年同期增加3.8个百分点。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在城镇落户通道,落实居住证附着权益,推动教育、医疗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开通绵阳公安“微户政”小程序,实现群众居住信息线上申报;落实居住证附着权益,绵阳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等8项权益。二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更新“1+n”政策体系,印发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开展年度城市体检,在全省城市更新试点中期评估中量化排名第一。目前,创业大道、东西第二干道等项目有序推进;改造提升中绵路科学城段项目取得立项批复;开工建设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49个,完成改造1164.94公里;开工改造棚户区(城市危旧房)637套;增设既有住宅电梯194部;开工建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项目101个、完工28个;开工建设“口袋公园”16个、完工15个。三是促进教育优质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优秀教师交流、优秀校长培育“双优”工程和优质学校扩容、优质资源共享“双优”计划,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加快实现县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四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基础教育学校校舍20万平方米全部开工建设,已竣工2.5万平方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举办2024年绵阳市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活动,下达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不断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五是深入开展健康绵阳建设。建成全省首个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完成线上互认全覆盖,累计互认33万余人次,节省医疗费4600余万元;上线全省首个区域性“信用就医”项目,12家公立医院开展信用就医试点,累计使用4.2万余人次;打破挂号诊疗当日有效的惯例,40家医疗机构开展“一次号管三天”试点,累计为34万名复诊患者减免挂号费434万元。六是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兑现社保补贴、见习补贴等资金1000余万元;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创业服务活动300多场次;精准开展“嵌入式”“订单式”技能培训班10期,涵盖老人照护等6个工种,培训学员385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0.7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9687人。

(3)交通规划与省级经济副中心匹配度不够且建设滞后。铁路线路覆盖不足、通道单一;高速公路密度仅2.7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全省中下游;机场扩能提升步伐缓慢,南郊机场已趋于饱和

整改情况:市委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等重大机遇,全力推动交通攻坚大会战。一是构建铁路东向大通道。绵遂内铁路绵阳至遂宁段初步设计获省发展改革委批复,施工图设计取得中铁建设管理公司正式咨询意见,施工、监理中标候选人正在公示,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优化高速公路网络。茂县至三台、南江至三台、三台至乐至3条高速公路正根据省专家评审会意见加快工可修编,同步开展初步设计工作;北川至安州高速已完成省交通运输厅专家评审会;g5绵广扩容进展顺利,九绵高速江油至平武段收费站全面开通运营,王朗互通区首段路基成功交验。三是谋划国省干线项目。全市11个国省干线项目已初步纳入省交通运输厅中期调整范围。四是大力发展民航产业。南郊机场已协调空军提前启动选址工作;江油通用机场已召开选址评审会,正按照专家意见进行完善;绵阳机场、阆中机场、民航飞行学院已就分流部分训练飞行事宜签订三方协议。五是加强航运事业发展。有序推进绵阳港总体规划编制需求论证报告准备工作。

9.反馈问题: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责任落实不力,压紧压实安全责任存在差距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强有力的措施、坚决的态度狠抓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红线。一是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印发《绵阳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1+13+35”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机制,以清单化、标准化、流程化方式,推进全市在安全生产领域补短板、夯基础、促提升。二是构建安全生产责任管理体系。印发《绵阳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2024年度重点任务清单》,逐一明确党政领导年度安全生产重点任务,强化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在市安委会框架内设立20个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安全预防专业化水平;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信息化工作,以清单制信息化督促属地、部门、企业安全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6万家次、发现问题隐患1.19万个、立案631起、处罚款339.8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顿63家,问题隐患纳入台账管理,实行整改销号。

2022年1月,江油发生“1·2”道路交通事故,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35万元

整改情况:市委深刻汲取江油市“1·2”道路交通事故教训,以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防范和整改措施为指引,在全市开展安全领域“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督促江油市认真剖析、深挖根源,制定落实治源头、管长远的有效机制和措施,推动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问题隐患整改到位,工作质效提升到位。一是巩固整改工作成效。江油市印发《2024年“道路交通安全巩固提升年”实施方案》,巩固2022年以来江油市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工作经验和成效。1月至5月,江油市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下降40%,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建立江油市货运源头企业电子运单管理模式,健全完善《综合治超工作制度》及平台应用流程机制,将“1+5”系统升级为“1+7”综合监管系统。二是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绵阳以此案整改为契机,实施安全领域“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抓好强安“2024”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建立重点时段全域管控机制。

10.反馈问题: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巩固不够,推动污染防治持续用力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美市”战略,先后召开市级会议10余次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一是全面统筹污染防治工作。今年以来,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地下水、固废、化学品污染防治等印发专项实施方案,组织“9+3”重点行业开展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有力推动责任落实,形成了整改合力。1月至5月,我市城区pm2.5同比改善3.4%,pm10同比改善8.3%,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2天,2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全市核查无新增城市黑臭水体,对60余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开展监督性监测,开展6个重点区域及单位新污染物调查。部门协同推进损害赔偿工作,印发《绵阳市生态损害赔偿与民事公益诉讼衔接办法》。二是健全防范和惩治机制。出台《绵阳市防范人为干扰环境自动监测行为工作实施方案》1个总体方案和《绵阳市防范人为干扰自动监测责任清单》等9个子方案,进一步健全人为干扰环境自动监测防范和惩治机制。按年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不断压紧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今年以来,聚焦环保基础设施、矿山矿企、自然保护地等重点领域,已开展市级核查督导4次。

11.反馈问题:化解群众诉求不到位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厚植法治思维和为民情怀,努力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对群众信访诉求仔细甄别研判、及时转交、按期答复。目前,全市信访部门及时受理率100%,责任单位及时受理率100%、按期答复率100%,求决类初件一次化解率96.2%。市县两级开展信访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12次。制定《绵阳市重点信访事项督查制度》,今年以来,开展实地督导11次,督办信访事项20件,对巡视期间涉及涪城区、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2件信访事项进行专案督办,持续推动案结事了。

12.反馈问题:特色产业培育着力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我市“山区、丘陵、平原各一份的地貌特点”和产业基础,构建“6+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23610”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运用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有效做法,在全市积极打造粮油、蔬菜、生猪优势产业带,中药材、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示范片。今年以来,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累计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2个;建成(申报)国省产业集群5个,国省现代农业园区11个;培育铁骑力士、台沃、光友粉丝农产品加工链主企业3个;以全市“文化三推”为平台,举办绵阳好物·农特产品推介活动45场(次),57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60个农特产品参加展示展销,实现销售金额3255.67万元。

农业特色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条较短。“土特产”大多停留在卖“原字号”“初字号”阶段,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58:1,远低于全省1.89:1、全国2.52:1的水平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加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以实施“三品”工程(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引领,深入推动构建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全市4个乡镇成功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乡镇成功申报2024年度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年以来,用好用活国、省、市三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项目资金9800万元,有力推动壮大园区基地规模,补齐园区建设短板。聚焦我市种业、生猪、粮油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园区科技平台建设,推动主导产业基地优化整合,开展设施装备提升;建成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成农作物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以上粮油园区核心基地平均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成功创建国省级种业园区3个,省级生猪园区1个,省级粮油园区3个。仙特米业公司、铁骑力士食品公司和凤集食品公司3家农业企业入选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为1.36:1。

13.反馈问题:农业品牌培育创建滞后

整改情况:市委部署实施“绵阳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通过精准选择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推广、行业品牌强化指导、企业品牌规范引领,梯次构建“区域公用+行业+企业”品牌营销体系,今年以来,以全市“文化三推”为平台,举办绵阳好物·农特产品推介活动45场(次),57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60个农特产品参加展示展销,实现销售金额3255.67万元,切实提高“绵字号”农产品的品牌力和知名度。

虽拥有177个地理标志产品,但没有1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公用品牌;全省首批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全市仅2个入选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以“三品”工程为引领,扎实推动农业品牌建设。一是培育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业品牌。今年以来,开展两次省级、市级专项监督抽检工作,助推绵阳农产品安全质量提升。“盐亭藤椒油”“盐亭桑芽茶”“盐亭梓江鳜鱼”“安州柑橘”“安州菜籽油”等5个农产品成功入选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批次数量位列全省第2。二是培育省级农业品牌。大力推进绵阳市农业品牌建设,组织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绿源米业公司的山水丝苗米、糙米、绿源贡米,季和草莓已获农业农村部认证,游仙蜀妃樱桃、盐亭嫘乡蜜柚等17个产品正进行申报工作。

14.反馈问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

整改情况:市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全面发力。一是规范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印发《绵阳市规范提升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十六条措施》,制定现代农业园区调度监测评估办法,加大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力度,实施农业园区“季度调度、半年监测、年度评估”机制,全面动态掌握园区发展情况。二是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家(院士)工作站,大力实施园区科技助农,今年以来,建成专家(院士)工作站73个,加快推进安州区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绵阳(安州)蔬菜科技小院”,提高园区科技含量。三是加强龙头企业服务指导。召开农头企业座谈会和助企纾困活动,给企业宣讲惠企政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培育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均位居全省第2位。

(1)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显示度不高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园区规范化提升行动,着重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推动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不断强化园区建设管理。印发《绵阳市规范提升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十六条措施》,推进园区优化整合,建设同产业门类“大园区”。制定了现代农业园区调度监测评估办法,加大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力度,建立了农业园区“季度调度、半年监测、年度评估”机制,实行“三色”动态管理,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模式。推动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生猪种业)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梓潼县蜜柚生猪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平武县果梅现代农业园区和盐亭县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新创建省三星级园区,安州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晋升为省五星级园区。目前,全市共建成国、省、市级园区52个。二是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现代农业园区与中国农大、四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服务关系,建成专家(院士)工作站73个,组织专家服务团队在园区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省级以上园区均组建含正高级岗位专家的专家团队,年开展技术服务30天(次)以上,加快推进安州区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绵阳(安州)蔬菜科技小院”,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引进232家市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在提升园区产业总体科技实力的同时,通过订单收购、技术服务、统建基地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园区发展效益。今年以来,我市园区建设经验做法在省《现代农业园区工作动态》专刊登载3篇。组织园区特色农产品赴杭州、重庆、青岛等地参加“绵阳好物·农特产品”推介活动45场,打响绵阳农业园区知名度,不断提升农业园区显示度。

(2)全市39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营收10亿元以上的仅5家

整改情况:市委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强龙头企业的服务指导,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今年以来,指导企业开展国家级龙头企业申报工作,培育新增仙特米业公司、铁骑力士食品公司和凤集食品公司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其中凤集食品公司营收超10亿元。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60家,均位居全省第2位。

15.反馈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能力不足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修订完善2024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涉农项目储备,以项目引领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储备农民合作社培育项目,已申报中央资金1428.58万元;储备生产设施条件改善项目,已申报中央资金5370.44万元;储备家庭农场培育项目,已申报中央资金4640.6万元。

(1)全市农民合作社5805家,没有实质性经营占比11.8%

整改情况:市委加快政策体系构建,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备辅导员239名,且纳入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名录库管理,共联系服务农民合作社2898个,实现1名辅导员服务10个合作社。二是加大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力度。举办全市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培训班,60余名辅导员、理事长参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三是提升农民合作社依法经营意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法律和政策宣传,针对性开展设立、变更、注销等登记相关政策及流程的宣讲,提示及时公示年报、申报纳税,防止合作社进入经营异常名单,提醒无实质性经营的合作社及时向注册登记部门申请注销。

(2)全市社会化服务主体服务能力较弱的小型服务专业户达1502家,占比53%

整改情况:市委持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建设,加强工作统筹、强化组织培育,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大对上争取。今年已争取到2024年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绩效29.24万亩、项目资金2604.3万元。全市正开展服务主体遴选及项目方案编制工作。二是加强重点服务组织培育。深化市级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评定,实现全市小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占比下降5%。三是开展组织能力提升培训。围绕社会化服务政策、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讲等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培训全市社会化服务工作人员及省、市、县级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50人。

16.反馈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存在不严不实问题,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差距

整改情况:市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制,聚焦“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建设目标,多措并举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切实有效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天府粮仓”绵阳片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召开全市农田建设推进工作会,明确土地出让收益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提高额度标准。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从2024年起,市级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连续安排三年,每年安排3亿元,优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纳入市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方面

1.反馈问题: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存在短板,深入研究部署细化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坚持党要管党、党要治党。一是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严格落实“四个亲自”要求,专题听取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党风廉政建设述责述廉情况并现场点评,专题听取全市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情况并2次作出工作批示。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纪委八届四次全会、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对管党治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将管党治党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推动构建责任到人、任务明晰的责任落实体系。在全市持续开展“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利用领导干部影响力谋利贪腐”专项行动,市委、市政府公开承诺、旗帜鲜明向广大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领导干部提出纪律要求,对利用领导干部影响力“打牌子”的,一律不信、不见、不理、不办,并及时报告。二是坚持案件查办引领。市委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市纪委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省纪委关于重大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工作相关要求,压紧压实案发地区、单位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督促召开警示教育会、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做好深刻剖析,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未召开2021年七届市委第九轮专项巡察工作书记专题会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坚定不移推动新时代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准确把握巡视巡察政治要求。今年以来,市委先后召开8次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跟进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巡视巡察的新部署新要求。配合十二届省委第三、四轮巡视,对24个单位开展联动巡察,将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纳入市委巡察监督重要内容。二是实行清单化管理制度。对八届市委第六轮巡察工作清单化动态管理,严格时限推动工作任务逐项落实。2024年3月,召开八届市委第六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并作动员讲话,目前,已完成对25个单位的巡察任务。三是对标抓好工作落实。八届市委以来,先后开展五轮巡察,召开5次书记专题会议,专门听取巡察工作情况汇报,对重点问题、具体线索提出处置意见。

2.反馈问题:重点领域压力传导不足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强化重点领域压力传导,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一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市委坚持严的主基调,研究制定全市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市纪委监委机关完善台账管理、清单实施、动态纠偏等机制,加强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发《市纪委监委机关问责工作规程》,优化完善问责工作流程图,确保精准规范问责。今年以来,全市对责任落实不力的31名党员领导干部严肃追责问责。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案件查办。市委紧盯“关键少数”,持续推进“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利用领导干部影响力谋利贪腐”专项行动。今年以来,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明确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粮食安全、安全生产、作风建设、基层治理等六大领域19项工作任务,特别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校园餐”、高标准农田建设、殡葬行业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2+3”专项整治。

国企、教育、医疗、粮食购销领域落实责任不力,违纪违法问题多发

整改情况:市委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国企、教育、医疗、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一是贯通运用监督审查调查机制。聚焦国企、教育、医疗、粮食购销重点领域,加强“室组地”联动,充分发挥日常监督和审查调查研判会商作用,有力推动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二是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印发《关于开展“纪委书记盯粮库”专项工作的意见》,通过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深入市属粮库督导调研、对包点挂联粮库“巡库”,有力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督促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健全政策文件7个,出台14项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措施,堵塞政策性粮食储备和轮换管理制度漏洞。三是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印发《绵阳市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工作方案》,通过召开沟通交流会、集中协商,健全完善医药领域集中整治长效监管和联动协作工作机制。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医药领域类问题线索清仓“大起底”。四是加大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力度。召开市教体系统纪检联席会3次,对市教体系统教辅资料采购、“校园餐”食材采购、食堂经营招投标、师德师风建设、违规补课有偿补课等联合开展监督检查10余次,针对发现的相关问题及风险点位,及时印发相关制度规定。五是强化廉政培训及警示教育。市纪委监委领导率队先后赴交发集团、人才集团、绵投集团、科发集团开展廉政培训及警示教育授课。针对有关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市纪委监委向市国资委发出监察建议书,督促市属国有企业做好举一反三,开展专项整治,持续做好以案促改。

3.反馈问题:一些国有企业党的领导虚化倾向严重

整改情况:市委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不断完善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体制机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听取市国资委党委和绵投集团党委负责同志抓党建述职并逐一点评,对“严格基层党建绩效管理,深入推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作出安排部署;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研究党风廉政建设等相关工作,与市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谈心谈话,推动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加强规范化制度建设。开展市属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制度、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对发现的18个问题责成限期整改。二是压实领导责任。在完善市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国资系统“新年第一课”活动,全面开展国企干部职工思想整顿;积极参与全省“国企心向党、书记讲党建”示范案例成果交流活动,绵阳市高水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被省国资委评为天府国企党建示范引领工程第一批示范单位并做经验交流。开展2轮“党建入章”调度检查,持续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目前,13户市属一级企业、121户市属二级企业、89户市属三级企业已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和“一肩挑”应挑尽挑。

4.反馈问题:督促落实风险防控机制仍有差距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督促各级各部门树牢风险意识,常管大事、常思大局。一是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市纪委监委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日常监督和派驻监督重点,督促职能部门梳理风险点位,细化正负面清单,推动建立健全医疗领域综合监管、粮食储备管理办法及招投标领域监管等制度机制,针对“校园餐”食堂经营等20余个典型风险点位进行专项提示,推动主责部门围绕重点民生事项制定涉及公共管理、联合执法、应急处置等40项责任清单。二是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召开市委警示教育大会、新提拔市管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开展“纪委书记讲纪律”活动,专题解读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发警示教育片在重点国企开展专题授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划清底线红线,筑牢思想防线。组织市属国有企业班子成员、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以及关键岗位干部等230人参加市委警示教育会。市属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开展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49次,各基层党支部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1388次,组织参观法纪教育(廉洁文化)基地48次、覆盖5389人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13部、覆盖8237人次。三是开展专项审计。对招投标、采购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重点环节进行穿透式监管,持续做好招标采购及服务中介选聘信息公开工作,设立运行“护国资”举报平台,开展国企贸易领域专项审计,对2021年至2023年企业贸易情况开展全面内审检查。

5.反馈问题:整治作风顽疾持续发力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腐败问题专项行动。一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省纪委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工作的安排部署,印发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成立专门工作组,召开全市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推进会,落实好派驻机构改革、片区协作、集中办公等工作措施,全市建立纪检监察协作区40个,基本实现派驻机构集中办公,推动“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持续深化“清淤治乱·清风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制播《剑指形式主义,转变基层作风》阳光问廉专题节目。开展“有事找纪检,您说我监督”,坚持“走基层、访民生、解难题”,多渠道收线索、拓案源。今年以来,全市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717个,推动解决6405个。深入开展领导包案、领导下访、全员接访,面对面攻坚化解问题矛盾,建立“纪委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印发《检举控告件“双监管”工作办法(试行)》和《检举控告检查督办工作办法(试行)》,压实信访举报件办理责任,助力群众反映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二是坚持案件查办引领。印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粮食安全、安全生产、作风建设、基层治理等六大领域19项工作任务,建立工作专班;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校园餐”等突出问题开展“2+3”专项整治。向市委常委和副市长报送群腐集中整治工作报告,提示提醒抓好分管行业领域的集中整治工作。完善纪委监委机关与市级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召集17家市级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三是常态化监督检查。围绕治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新形象工程”、为基层减负及整治纪律作风涣散问题等方面开展集中整治。印发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工作提示,聚焦“关键少数”、重点场所、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对隐形变异的作风顽疾露头就打,持续深化借培训名义搞公款旅游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借新兵回访之机违规旅游等问题整治。

(三)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方面

1.反馈问题:一些干部还存在“小富即安”心态,主动作为不够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一是鲜明用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绵阳市组织人事(系统)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五项措施》,持续做好压紧压实担当负责政治责任、大力识别推荐使用担当负责干部等重点工作。鲜明“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用人导向,号召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和“新、快、实、真、严”要求,逗硬实施中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相关规定和我市领导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22条具体情形,大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主动作为抓落实,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二是开展分析研判。深入开展一线考察、重点班子分析研判,认真落实《绵阳市干部选任践行“一线工作法”八条措施》《绵阳市进一步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12条措施》,常态化开展“到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行动,注重在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在绵单位以及重点工作中识别干部。

2.反馈问题:部分干部仍有“躺平”思想

整改情况:市委坚持固本培元,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推动干部增强“想担当、愿作为”的政治定力。一是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相关规定。认真落实中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相关规定,细化我市22条领导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具体情形,建立干部选任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动态收集干部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负面情况。按年度赴各地各单位全覆盖开展领导班子和单位运行情况调研分析,通过面对面征求班子成员等5类主体意见,综合民主测评等5个维度情况,识别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二是加强一线识别评价干部。深入实施《绵阳市干部选任践行“一线工作法”八条措施》《绵阳市进一步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12条措施》,常态化开展“到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行动,蹲点考察考核市管班子和干部履职情况、德才表现,建立干部表现纪实台账。三是细化容错纠错情形。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细化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明确10种可以容错纠错的情形,科学规范4项程序,将容错纠错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四)落实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方面

1.反馈问题:履行整改主体责任存在不足

整改情况: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巡视整改政治责任,扎实抓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一是自觉履行政治责任。市委先后召开8次市委常委会会议,跟进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巡视整改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学习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4次作出工作批示,亲自组织研究整改工作,亲自审改整改方案和推进情况报告,亲自牵头认领3项整改任务。二是统筹推进整改工作。市委巡视整改办先后召开4次调度会、培训会,抢抓集中整改关键节点,会同监督单位加强对巡视整改工作的常态督促和指导,多措并举推动整改任务落实。今年4月,全覆盖开展巡视整改督导检查,工作情况专报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巡视办。把省委巡视整改纳入市委新一轮巡察监督重要内容和派驻纪检监察组日常监管,持续推动整改责任再落实。印发《加强对巡视巡察中违规违纪违法干部组织处理工作办法(试行)》,进一步鲜明严实巡视整改的工作导向,把整改结果与干部履职的年度考核紧密结合。

(1)抽查发现,已完成整改事项中,“安州区安馨公寓公租房管理混乱”问题整改不彻底

整改情况:市委责成安州区委持续加强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确保公租房管理规范有序。一是加大清欠催缴力度。安州区根据安馨公寓房源及租户欠费情况,及时分类分解任务,通过电话、微信、上门、函告等方式加大租金催收力度。针对安馨公寓管理中资格审查、合同期限、缴费方式、排查管理以及违约处置等管理难点,安州区正在抓紧修订市场化租赁管理办法和租赁协议。二是督促落实整改。市纪委监委加强督促检查,安州区成立工作专班,细化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账,分层分类进行整改,认真落实整改主体责任。目前,暂未发现公职人员欠租情况及违规违纪违法的单位和人员。

(2)截至本轮巡视进驻绵阳富达公司“未及时收回股利所得”问题未整改到位

整改情况:市委持续以严的基调系统推进国资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一是研究分配方案。绵投集团所属康来物业制定股利分配方案,已由股东会审议通过。二是迅速收回股利所得。富达公司加大股权投资监管,今年2月底收回股利所得112万元。三是市国资委对绵投集团党委副书记、富达公司副总经理等责任3人作出处理。

2.反馈问题:落实整改监督责任存在差距

整改情况:市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巡视整改监督相关规定,督促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在抓好自身整改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落实整改情况的监督。一是市纪委监委认真履行对巡视巡察整改全面监督责任。将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纳入政治监督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室组地”联动,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暗访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做好集体谈话提醒,督促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党组(党委)会,倒逼各相关责任单位扎实推进整改工作。对巡视巡察移交问题线索采取依规依纪依法优先处置,全面梳理、集中研判,定期召开问题线索排查会再分析再排查,确保精准高效处置。二是市委组织部认真履行对巡视巡察日常监督责任。持续强化日常监督措施,综合运用班子研判、干部考察、谈心谈话等方式实施监督,出台加强对巡视巡察中违规违纪违法干部组织处理工作试行办法,拧紧“交账、督账、销账”整改链条。三是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巡察办加强联合检查。今年3月对八届市委第四轮巡察反馈问题开展对账验收销号,今年5月向未完成集中整改销号单位“点对点”去函,督促责任单位压紧压实整改责任,持续推动整改落实。

3.反馈问题:整改成果运用不到位

整改情况:市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决策部署。市委先后召开8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深刻领会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的部署要求,抓紧抓实全市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市纪委监委深化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将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纳入政治监督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将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纳入领导干部月监督信息动态管理,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坚持政治引领,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持续推进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见底见效是市委必须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以“一刻不松”的责任落实,“一抓到底”的有效行动,“一环不漏”的担当作为,扎实抓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以高质量整改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压紧整改责任,认真较真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严格履行市委整改主体责任、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整改第一责任人责任,以及市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确保抓好各领域巡视整改工作。抓紧抓实各级党委(党组)整改政治责任,推动真认账、真反思、真整改。切实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加强对巡视整改全面监督,对巡视移交问题线索核查处理,跟踪督办,一盯到底;组织部门加大巡视整改日常监督力度,将巡视整改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的重要参考,进一步督促广大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三)从严管党治党,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根本政治责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常态化在一线考察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着力建设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建强党的组织体系,严格基层党建绩效管理,深化抓党建促改革发展、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等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改进干部作风,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领任务、迅速抓推进、创新抓落实、及时报进展,办扎实事、做靠谱人。锲而不舍纠治“四风”,结合党纪学习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国企、园区、医药、招投标等重点领域,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等突出问题,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四)强化使命担当,抓实巡视整改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坚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科学务实的举措,大力推动巡视整改走深走实。紧紧围绕已经完成和长期坚持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认真开展巡视整改销号评估检查,确保真落实、真到位,防止问题反弹回潮;针对尚未整改完成的问题,紧扣阶段性重点开展督查督办,紧盯不放、对账销号、狠抓落实,特别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区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等重大任务,将一抓到底,确保整改成效。同时,注重总结归纳巡视整改、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提高的经验做法,提炼方法、固化成效,建立健全整改长效机制。

(五)聚焦中心工作,以高质量整改成效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四个发力”重要要求,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五市战略”,以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为新的起点,推动当前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经济快速增长势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更大绵阳贡献。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联系电话:0816-2715807;电子邮箱:myswzgb@163.com。

阅读全文
园区招商找园商网-招商代理 招商执行 资源挖掘 资源对接
园区入驻 体验园商网招商服务
马上体验
大数据招商新模式
大数据招商新模式
专业招商对接落地
专业招商对接落地
重大商机及时推荐
重大商机及时推荐
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智慧系统全网推广
智慧系统全网推广
精准流量海量资源
精准流量海量资源
专业客服全天服务
专业客服全天服务
政府推荐信誉保证
政府推荐信誉保证

立即咨询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