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动态 - 关于促进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www.jinan.gov.cn 时间:2024-09-17 12:44:10 查阅:364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但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市共有体育产业市场主体 15663 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2 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12 个、认定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 6 家。2021 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 615 亿元、增加值 233.14 亿元(2022 年数据省体育局尚未反馈),均居全省第二位,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2.04%。对标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仍存在制造业不大、大型综合性赛会少、龙头企业不多、服务消费不旺、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明显。据了解,上海、杭州、成都等体育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都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赛事引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促进体育科技创新、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扩大群众体育参与等方面,反映了当前体育产业特点和发展重点。学习领会国家、省有关政策精神,借鉴先进城市做法,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提出 5 个方面工作建议。

一、聚焦运动营养品、体育用品及器械制造、新型智能制造,加快体育制造业建圈强链、提质增效

我市现有体育制造业企业 238 家(主营企业 91 家,兼营企业 147 家),其中四上、准四上企业 28 家,重点企业 34 家;91 家主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占 94.51%,大型企业仅占 5.49%。骨干企业主要有山东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运动营养与保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山东飞尔康体育设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户外健身设施生产)、济南军源户外装备器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帐篷、训练器材、射击器材生产)等。2022 年,全市体育制造业总产出 72.31 亿元,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11.74%;增加值20.78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8.91%。总体看,当前我市体育制造业规模小而分散、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建议:聚焦优势、突出重点,支持体育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梯次培育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瞪羚”“隐形冠军”企业,通过三种路径促进体育制造业发展。

一是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发展,做强运动营养保健食品业。在全民健身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运动营养、保健食品市场前景广阔,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山东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运动营养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全国少有的集运动营养与保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拥有独立研发中心、生产工厂、仓储基地及立体化营销渠道,行业内连续 4 年销量第 1,近三年总收入年复合增长率 239%,今年 1-9 月,集团总营收 45 亿元,超过去年全年营业收入。目前,总投资 1.8 亿元的功能饮料产业园项目(斯伯特二期)已完工,正在试生产;总投资 10 亿元的齐鲁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斯伯特三期)正处于主体施工阶段,预计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 7 亿元。

建议:积极发挥山东斯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龙头牵引作用,“以大带小” ,将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拓展辐射到全产业链,扶持做强运动营养保健食品产业。

一是支持企业建设,在企业三期建设中,给予融资、用地等方面支持,全力保障齐鲁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施工进度,推动园区尽快投产达效。

二是完善相关配套,在园区及周边建立完善食品检验检测、食品包装、电商新媒体等配套,建立并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支持企业与其他运动营养、健康保健、特医食品等企业在科技研发、生产销售、仓储服务等方面合作,将运动营养保健食品业打造成我市品牌产业。

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做大体育用品和健身器材产业。据了解,我市有 20 家左右体育用品及器材生产企业,其中山东飞尔康体育设施有限公司、济南军源户外装备器材有限公司为四上企业。目前,我市体育器材制造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产品创新性、时尚性、智慧性不足,营销模式单一。

建议:一是支持飞尔康、济南军源等企业与山东体育学院、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等合作,建立体育产品开发机制,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落地转化。

二是引导中小微体育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产业联盟等方式,为龙头体育企业提供产业链精准配套服务。

三是鼓励支持章丘区、商河县等体育制造业中小企业相对较多的区县设立体育产业园,推动供应链整合和创新能力共享,帮助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指导企业加大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实现小企业集聚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是抢抓未来发展新赛道,做优新型智能制造业。我市有着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软件研发优势和数字经济成长环境,智能制造是我市体育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现实路径。建议:瞄准产业前沿、抢抓战略机遇,聚焦系统集成能力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竞争力强、产业链拉动作用大的企业,大力开展招引培育,尽快形成产业优势。

一是聚焦新型体育产品,重点引进智能穿戴、智能跑步装备、智能骑行装备、智能健身镜等研发生产企业和机构。

二是聚焦高端体育装备,围绕体育赛事及训练需要,加快招引旱雪毯、仿真冰、人工冲浪机、滑雪模拟器等研制生产企业。

三是聚焦户外装备制造,结合户外休闲运动发展,重点引进安全装备、功能服饰等户外产品生产企业。支持圣泉集团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大石墨烯加热服研发生产。

四是聚焦体育设施绿色化,支持相关机构、企业在济设立新能源赛车研发中心,推进体育制造低碳化转型。鼓励企业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应用绿色体育产品。五是加强与省体育产业集团合作,去年 11 月,山东重工、泰山体育集团,联合浙江金研资本组建了山东省体育产业集团,与包括国家级体育协会、科研单位、上市体育国企、人才集团、广电传媒在内的多家机构企业签约,聚集了大量高端优质体育资源。市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省体育产业集团的联系沟通,在产业布局、政策扶持、科研攻关、对外合作等方面争取支持,为产业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主动谋划、积极争取、大力培育一批精品赛事,聚力实现体育赛事举办新突破

“办好一个会,搞活一个城”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最具有商业价值的部分,举办大型赛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直接促进投资增长、优化城市建设,对刺激消费、带动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很多城市在争取大型体育赛事上都做到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比如,杭州市提出打造国际赛事之城,除刚刚结束的亚运会外,今年还将举办2023 年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首届国际皮划艇超级杯,正在积极申办 2024 全球电子竞技运动会、2024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2025 年国际射联射击世界杯、2025 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比赛等国际顶级赛事;成都市围绕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近年来先后争取到 2019 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世界大运会,又取得 2024 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 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这些城市通过赛事承办,大大提升了体育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了城市国际影响力。相比较来看,我市自 2004 年亚洲杯之后,就没承办过国际顶尖赛事,自 2009 年举办十一届全运会以来,没再举办过全国综合性赛事。建议:以争取承办全国及以上、国际性高规格体育赛事为主要突破口,动员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力争培育和落地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经过梳理,可重点申办 2030 年第二十七届山东省运动会、2029 年第十六届全运会、2031 年第三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2024 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冠军赛、2029 年第五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等赛事。同时,充分挖掘大明湖、华山湖、雪野湖、长清湖等水资源,做大济南国际泉水冬泳节,组织公开水域游泳、水上马拉松、皮划赛艇赛事活动,举办水上运动会,叫响“泉水运动之都”品牌。综合性体育赛事规格高、申办周期长、申办环节复杂、竞争激烈,对申办城市的人文环境、场馆设施、办赛经验、接待保障等软硬件条件要求高。为推进综合性、顶级赛事申办,建议下一步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对上争取。密切与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的沟通联系,经常性汇报工作,展示我市良好的体育群众基础、办赛优势和坚定的申办决心,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积极申办承办全国性单项赛事,积累办赛经验。

二是提前筹划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我市现有体育场馆大部分建设于第十一届全运会筹办时期,设施较为陈旧,奥体中心 2009 年 5 月建成使用后未进行过大范围升级改造,新建的黄河体育中心为专业足球场,无田径跑道,都不具备举办开闭幕式条件。如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需新建或改造提升现有场馆。对现有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场馆,一方面可以更好满足赛事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动投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杭州市亚运会总投资约 1700 亿元,新建和改造场馆总投资约500 亿元,这些场馆在亚运会后重新对外开放,极大改善和提升了杭州乃至浙江地区的居民运动品质。

三是提升城市接待保障能力。在大型综合性赛事举办期间,大批运动员、代表团官员、媒体记者、外地观赛人员汇聚赛事举办城市,要求城市切实增强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接待保障能力。承办大型赛事,也为城市建设改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和动力,极大拉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广州市通过承办 2010 年亚运会,城市建设加快了 5-10 年。亚运会期间,杭州市接待游客3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 400 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约 50%;体育产业总收入达到 200 亿元,同比增长约 30%。

四是一体策划“赛事流量”与“发展增量”。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会带来巨大流量,要将重大体育活动同投资促进、品牌展演、文旅娱商消费、文化交流等一体谋划、融合推动,尽最大可能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投资和消费增量,把体育带来的巨大流量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三、加快体育与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加速融合,着力构建融合型体育产业新体系

当前,我市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与旅游、康养、传媒等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以山地户外、航空运动、冰雪运动为主题的运动休闲等业态快速发展。但总体看,我市体育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还不深入,特色不明显,产品创新能力、新业态培育能力较弱,有效供给不足。建议:实施“体育+”战略,重点推进促进体育与旅游、卫生、会展等深度融合、复合经营。

一是加快体育+旅游发展。整合体育特色项目和旅游资源,支持历城、莱芜、南部山区等联合打造户外运动品牌,协同打造山地、水上、冰雪、航空、汽摩、自行车、马术等户外运动产业链。组织开展“泉水”“沿黄”“沿齐长城”系列赛,重点打造沿齐长城体育文化廊道,开发一批以“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特色产品、精品线路,形成一批“网红”打卡地,打造一批户外路跑赛事 ip。

二是拓展体育+会展发展。学习上海经验,借助国际国内重点展会,鼓励会展经济与赛事活动、体育企业融合互动,推动高端优质体育产业核心资源汇聚济南。积极参展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支持在济标杆性展会增设体育板块,提升体育产业显现度和影响力。支持举办济南国际摩托车博览会、济南国际休闲体育博览会等体育展会,打造体育产业展会济南品牌。吸引国际国内重要体育会议论坛落户,扩大城市体育影响力。

三是创新体育+卫生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医疗康养消费区、生态旅游康养区,打造体育康养高端服务平台。支持社会资本开办医疗康复机构,加快发展由健身咨询指导、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促进和健身大数据应用、主动健康管理等组成的体卫融合产业。据了解,江苏省常州市在体卫融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他们创新体卫融合发展模式,成立体育医院,建立“一中心四门诊三基地”的服务构架,开设社区运动健康指导门诊,由全科医生、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处方师组成专家团队,为慢病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同时为脊柱侧弯学生提供纠正指导和治疗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推动了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四、加大项目招引建设,加强要素保障,以项目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产业的重要抓手。我市体育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休闲旅游和体育综合体领域,目前在建、在谈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48 个,总投资约 294 亿元。这些项目,既服务了群众体育休闲健身需求,又为体育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整体看,大项目少,缺乏具有较强成长性和可持续性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比如,总投资 3 亿元的梦幻冰雪气膜冰雪馆项目因选址问题迟迟难以落地,总投资 12.6 亿元的马山金港产业园项目 2018 年已签约,因土地、资金等问题推进较慢。建议:以做实产业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项目招引建设,以项目突破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借鉴成都市做法,瞄准体育产品供给、赛事竞演举办、消费场景打造、赛事代理推广、场馆管理运营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编制并动态更新体育产业图谱,建立重点招引国际体育组织、全国性体育组织、体育企业名录,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制定招商政策和方案,推行“体育组织、赛事组织、专业平台、产投基金、知名人士”协同配合招商模式。瞄准国际重大赛事赞助商、供应商,结合重点项目、重要载体开展招商,引进一批具有带动力、影响力的项目。

二是鼓励社会参与。搭建面向社会的体育项目合作平台,及时发布产业政策、产业数据、产业交易,以及品牌赛事、重点项目等机会清单,拓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渠道和途径。鼓励赛事组织、场馆设施单位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支持企业以冠名活动、特许商品开发、专营合作、社会捐赠等方式参与赛事活动和体育场景打造。挖掘产业集聚区、场馆、绿道等体育场地资源商业价值,支持企业在场地周边建设经营酒店、景点、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金融扶持,构建“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的资金支持体系,探索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土地保障,明确体育产业用地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厂房、仓库、商业设施等新建、改建体育场地设施,重点满足重大体育产业项目需求。

五、聚焦体育消费新需求新变化,完善促消费政策措施,增加产品供给,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

我市体育消费调查数据显示,运动服装、体育器械等实物型体育消费占总体育消费比重的 55.1%,参与型体育消费快速增长,占 30.5%,体育消费类型正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建议:围绕差异化需求,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场景,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一是扩大体育消费人口。以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为抓手,扩大体育消费人口基数。贵州“村超”通过草根足球赛事,带动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群众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给我们很大启发。我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具有良好群众基础,要大力举办、推广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运动活动,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要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先规划建设各类市民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让群众出门就能参加体育活动。

二是打造体育消费场景。以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体育产业成为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的引流业态。在中心城区体育服务综合体和商业综合体增加潮流体育元素,发展电竞、滑板、轮滑、小轮车、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新兴体育项目,打造“潮流酷玩消费区” ,引导发展体育特色突出的商业综合体。发挥体育产业基地载体集聚示范效应,引导上下游体育企业向产业基地集中,提高体育产业基地承载能力,推动职业足球、航空体育产业、电子竞技、体育康养等体育消费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打造数字体育消费新业态。加快信息技术在智慧场馆、数字办赛、在线健身、数字体育传媒、体医融合发展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展数字体育应用场景。以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为突破,依托智能信息设备和数字化技术,推行数字化办赛新模式。推广智能健身路径、智能健身驿站、智能步道、智能社区健身房等智慧设施,鼓励发展线上“云健身”产品和服务。

四是完善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措施。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措施,持续打造“济南潮流体育消费季”“济南冰雪体育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品牌,

加大市级体育惠民优惠券发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办赛,学习成都等地做法,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国际、全国、省级体育赛事和自主品牌体育赛事给予年度总额不超过500 万元的奖励。对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项目的,给予年度总额不超过 100 万元的奖励。支持运动场所、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并申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阅读全文
园区招商找园商网-招商代理 招商执行 资源挖掘 资源对接
园区入驻 体验园商网招商服务
马上体验
大数据招商新模式
大数据招商新模式
专业招商对接落地
专业招商对接落地
重大商机及时推荐
重大商机及时推荐
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智慧系统全网推广
智慧系统全网推广
精准流量海量资源
精准流量海量资源
专业客服全天服务
专业客服全天服务
政府推荐信誉保证
政府推荐信誉保证

立即咨询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