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美丽宣城”建设为抓手,坚持有增有减、多轮驱动,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目前该市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司尔特循环经济产业园成功获评安徽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入选“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郎溪港口碳中和+船舶碳中和入选全省12个低碳应用场景提名,并建成安徽省首个“零碳码头”“零碳船舶”“零碳乡村”。
提升碳汇做“加法”。以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契机,全面加强现有林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点,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有效提升植被综合碳汇能力。科学利用集体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探索林业碳汇变现机制,出台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开发林业碳汇项目,针对性推出绿色金融产品——“碳汇质押”(授信)贷款新型金融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开发林业碳票项目2个、2.88万亩,签发碳减排量约14万吨;累计发放碳汇质押贷款8笔、325.1万元,投保碳汇保险2笔、保额7500.27万元。同时,推出“绿水青山”贷、“绿色节能”贷、“绿色光伏”贷、“绿色乡村”贷等多种信贷模式,全市共成立村级“两山合作社”81家,有效促进森林“碳库”向“钱库”转变。
污染防治做“减法”。坚持全过程防控、全地域保护、全形态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目前,宣城市空气质量已连续4年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4年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2.4%,稳居全省第2位。2022年以来,全市1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持续保持“双百”。
协同增效做“乘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碳排放碳达峰相关方案编制,大力构建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三大优势产业,文旅、绿色食品、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构建“2+3+4”特色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立宣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协会,重点瞄向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开展省市联合招商。2023年共落地项目118个,总投资额1205亿元,成功入选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地市之一。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47个,总投资额349.69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快速提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贡献度。
减污降碳做“除法”。宣城将节能挖潜增效作为过程降碳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一方面加快设备更新,抢抓政策机遇,以节能降碳、数字化转型等为重点,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截至目前,组织摸排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储备项目731个、总投资1440 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1位。另一方面强化节能改造。对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协助制定节能技改实施方案,激发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快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工业园区为主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升级。目前,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省级绿色工厂44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今年1-4月,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9%,高出全省降幅6.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提前完成省定“十四五”目标任务,有力推动工业能效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