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实施农业现代化、持续增收等三年行动,普洱茶、牛油果、甜龙竹、野生菌、坚果等高产值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经营主体,普洱逐渐形成“1+3+12”的产业体系,点“绿”成“金”,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助力乡村振兴。
孟连县 绿野盛宴致富新路
3.5万亩牛油果进入挂果期
孟连牛油果
“上一个产季的分红款有23200多元,看今年果树的长势和挂果情况,再过2个多月又是一个丰收季。通过种植牛油果,收入越来越高。”看着种植基地里的牛油果树挂满了绿油油的果子,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富岩镇英沟村村民岩说打心底里高兴。
目前,孟连县已投产的3.5万亩牛油果树进入挂果期。走进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果树上牛油果挂满枝头。
近年来,孟连县探索建立“33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0%;企业以苗木和技术入股占30%;国有管理公司及合作社、村集体占40%,其中国有管理公司占15%用于公司正常运转和扩大再生产、合作社占15%作为运转发展经费、村集体占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优先吸纳附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之外的务工收入,形成产业发展、公司盈利、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共富局面。
“牛油果在6月进入生理落果期,掉落的牛油果将养分留给了树上的果实。”芒信镇芒信村村民赵阿结是牛油果基地的管理员,他介绍,过多的果实会造成牛油果树生长缓慢或自身抗病力下降。为降低果树生长带来的压力,牛油果每年的生长周期都会有大量的落果。度过落果期后,为保证树上果实的营养供应,果农们会为果树修枝、控梢,并由产投集团统一安排无人机飞防作业,挂果稳定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预计10月就可以稳定地向市场供应优质的成熟果实。
赵阿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种植了60亩牛油果,并负责管理合作社1200多亩牛油果基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土地入股分红5万余元、管护基地收入9万元,一年下来他就有了14万余元的收入。“靠着牛油果产业,收入有保障。今年,我家盖起了新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真是一个好产业。”赵阿结满意地说。
孟连县牛油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孟连县累计实施“334”模式入股合作土地约5万亩,入股农户每年亩均获得分红7000元左右,产业覆盖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最高达60万元。今年,孟连县牛油果种植面积新增1.3万亩,截至7月,全县牛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2万亩,成为国内种植规模最大的牛油果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牛油果之乡”。
江城县 果满枝头丰收在望
15万亩澳洲坚果即将迎来采收期
江城坚果
眼下正值澳洲坚果挂果期,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中平村澳洲坚果基地,满山的坚果树枝繁叶茂,一颗颗个头饱满、果皮锃亮的坚果挂满枝头,丰收在望。
一大早,基地负责人李波便来到林地查看坚果长势,并抢抓晴好天气组织工人进行新一轮锄草,为丰产丰收打好基础。“这块基地有1800亩左右,2010年开始种植,基本都已投产,8月中旬就能采收。”李波介绍,“坚果不愁销路,这几天就有许多客户来预订。今年预计产量在300吨左右,江城产值有200余万元。”
每年六七月份江城雨水充沛,是栽种苗木的大好时节。李波新购了一批坚果苗,套种在咖啡树旁,不断扩大坚果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效益。基地长期聘请20余名工人精心管护坚果树,争取年年都有好收成。
自坚果基地建立以来,王平就在这里务工。他说:“我们一年除草3次,5月份施肥,12月中旬修枝,都是严格按管理要求来的,坚果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加。”
近年来,江城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把澳洲坚果作为富民产业、生态产业谋划发展,并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坚果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江城县坚果种植面积30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2024年预计产量2万吨、产值2.5亿元。
景谷县 茗香白茶打响品牌
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6.62亿元
雨过天晴,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次第错落的茶园里,阳光映着水珠,叶芽青翠欲滴。茶农在园中穿梭忙碌,灵巧的双手之间翻飞的肥壮嫩芽,就是景谷大白茶。接下来,携带自然清香和独有甜香的景谷大白茶,将经过自然萎凋、晒干或文火烘干等制作工艺加工为成品,为消费者提供全新味蕾体验。
日前,景谷大白茶公共品牌标识正式启用。签约仪式上,景谷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向景谷县茶业协会颁发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标识授权使用书和卡通形象“白佬”标识授权使用书。同时,也为景谷白龙茶业、景谷茶厂、景谷马厩茶叶合作社等10家茶企(合作社)先后颁发了授权书。
近年来,景谷县把大白茶作为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聚力打造景谷大白茶区域品牌,完善大白茶产业体系,成功创建“中国大叶白茶县”。
坚持生态立茶,把茶产业作为全县样板产业来打造,成立茶产业发展专班,实施大白茶种源及古茶树资源保护开发等七大重点工程,成功发布《景谷大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景谷大白茶》两个团体标准和“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着力将大白茶产业打造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科技赋能。深化与云南省农科院院县合作,建立朱兴正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选育的“秧塔大白茶”“云黄1号”茶树品种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景谷大白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景谷被认定为云南省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成为“2024年度白茶重点产茶区”。
坚持示范引领。围绕现今已知植株最大、树龄最老的“景谷大白茶始祖”,在民乐镇实施秧塔茶旅融合、大白茶交易市场等项目。整村推进有机茶园转换认证72911.4亩,茶园年产值可达每亩2500元以上,茶农人均增收8750元,9个村集体经济达20万元以上。
坚持壮大产业。全力加速大白茶产业格局构建,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监管,茶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截至2024年6月,全县共种植大白茶20万亩,带动500余家茶企及合作社、2.5万余户茶农销售茶叶7616吨,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
5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中国茶品牌建设论坛上,发布了“2024中国茶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top50”系列调查成果,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6.62亿元。
思茅区 自然之味供不应求
名优土特产成为“金名片”
野生菌
每年雨季来临时,在普洱的山林植被间,承接天地灵气的精灵——野生菌,便破土而出,露出大大小小的菌帽。
随着野生菌大量上市,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的农家乐迎来了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节。雨水多的话,这样的状况可以持续到11月。食客吃得欢,村民钱包鼓。野生菌这一天赐的食物,成了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去大寨吃菌子”也成了这一季思茅人的流行语。
在有着“普洱野生菌第一村”美誉的倚象镇大寨村丫口小组,“倚品佳缘”农家乐的主人李华正在厨房内忙碌着。客人们围坐在桌旁,品尝着大山的恩赐,露出满意的笑容。
“吃菌子的季节,店里常备的有十六七种菌子,客人多的时候,平均每天有30多桌客人,能售出60多公斤菌子。下午和周末客人比较多,时常要预订才能吃上。”李华笑呵呵地说,今年雨水充沛,野生菌肥美又极具性价比。7月到8月间,野生菌疯狂生长,是一年中实现“野生菌自由”的最佳月份。
思茅区有林地507.82万亩,森林覆盖率75.5%,茂密的森林与不同地形,形成了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包括野生菌、甜龙竹等“山货”。越来越多村民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通过养山护山让山货出山,走上增收致富路。
走进位于木乃河工业园区的云南丰道农业科技公司,在毛笋恒温打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出土的甜笋分拣后装箱。运输带上,一个个笋子个头大、品质优良,洁白鲜嫩让人甚是喜爱。
云南丰道农业科技公司是一家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专注于甜龙竹的种植与生产,公司拥有60亩竹苗培育基地和5000亩甜龙竹种植基地。近年来,随着产能不断升级,甜龙竹笋远销山东、上海、四川、广东等地,今年预计收笋2000吨。“在思茅区的海底捞南部片区店,75%的鲜笋供应均来自我们公司,今年预计供应量达800吨。”该公司负责销售的季祥介绍,目前销售主要集中在餐饮行业、生鲜超市、社区团购,消费者对甜龙竹笋的需求量逐年增多,供不应求。
思茅区石膏箐连片种植的甜龙竹
思茅区有“中国甜龙竹之乡”的美誉,全区共种植甜龙竹3.25万亩,产量达1万余吨。近年来,国内市场对“思茅甜笋”的认知度逐年提高,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价格稳步提高。思茅区将农产品变成加工产品,把加工产品做成知名品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做出“土”味和特色,让“土特产”成为“金名片”。
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思茅区走出了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发展新路,绿色生态正变身为绿色银行,绿水青山正蝶变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