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把握全面绿色转型新机遇
来源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4-09-03 08:3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江苏省海安市因地制宜利用沿海滩涂、鱼塘水面等空间资源,建设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综合利用平价基地。图为该市墩头镇某“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图为赛力斯汽车凤凰智慧工厂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新华社发
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积极发展精品民宿,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丰富旅游文创产品。图为游客在该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和湖休闲游玩。 新华社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涵是什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孕育出哪些新的发展机遇?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绿色创新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孙博文。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深刻的发展范式变革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何理解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孙博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要求实现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系统性绿色变革,体现了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催生了绿色发展新范式。这一新发展范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高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高碳排放的增长模式,突出特征是将绿色发展底色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环节,核心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互促进,重要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看,凸显了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摆脱工业文明现代化危机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构成。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是要摆脱传统意义上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粗放式发展模式,将生态正外部性与污染负外部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框架,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其关键在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破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元对立误区,通过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途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以及激发绿色消费需求,不断优化生态产品和生态中性产品供给质量,通过满足多元化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统一。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深刻的发展范式变革,体现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系统性优化调整,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展中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本要求,重视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增加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统筹发展与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记者:如何认识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成就与挑战?
孙博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我国工业领域绿色技改投资长期维持两位数增速,成为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深入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投资全球领先。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与效益实现“双提升”,覆盖节能环保、节水、可再生能源等各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3年,中美欧日韩知识产权五局的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合计15.9万件,占全球总量的82.5%,其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公开量最高,为9.7万件。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还面临不少挑战,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传统“两高”项目的处置依然存在重“破”轻“立”现象,传统领域转型升级仍存在绿色技术短板,绿色低碳生活意识还有待加强,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等等。我们应正确认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推动以绿色、智能为特色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全面绿色转型将催生众多新技术和新业态,并促进各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记者:全面绿色转型将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哪些改变,孕育出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孙博文:全面绿色转型将催生众多新技术和新业态,并促进各行业的创新与变革。在能源行业,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高效的储能技术将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关键,同时智能电网技术将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效率,支持更多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在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将持续增长,智能交通系统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交通管理以减少碳排放,共享出行模式将被鼓励。在制造业,循环经济将通过资源回收再利用得到推广,绿色供应链将采用环境友好型原材料和技术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智能制造则将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资源消耗。在农业领域,生态农业理念将引领发展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将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智慧建筑将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建筑自动化管理,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记者:《意见》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表述:“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协同增效?
孙博文: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我们应从数字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来看待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问题。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就是要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
一是要实现数字产业绿色发展。推动数字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将绿色生产理念贯穿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数字产业全过程。在设计阶段,优先采用可再生材料、低能耗芯片和高效能源管理系统。在生产过程中,选用节能环保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循环利用阶段,科学把握产品收集、分类、检测、拆解、零部件再利用和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技术要求,确保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的回收过程安全、规范、高效。
二是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针对钢铁、石化和建材等传统制造行业,发挥数智化在生产流程再造、能源资源效率提升、智能化控制与决策、降低设备故障率及产品残损率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碳减排。利用数智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全过程优化升级,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手段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应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智慧升级,构建绿色智慧的多式联运体系。发展绿色智慧农业,推动农业资料高效利用、农业管理精准高效、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以及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促进农业数字化生态化协同转型等。
三是推动生态经济数字化,以数字技术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供给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
记者:《意见》中有不少新表述引发关注,如在“打造绿色发展高地部分”要求“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次提出“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如何理解这一部署的重要意义?
孙博文:《意见》首次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主要是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产业配套最完善、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绿色转型条件最优的区域,具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综合发展基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区域在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均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并拥有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部署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的重要抓手。向内看,它将发挥龙头带动与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产业集群的建设推动全国其他地区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布局,实现区域内各城市的协同发展。向外看,将通过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布局,提升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引领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趋势。未来,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区域合作壁垒,完善利益合作机制,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各类要素向前沿绿色低碳产业方向集聚。
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
记者:《意见》提出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的工作原则,这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工作方法论。如何理解其内涵?应如何将其落到实处?
孙博文: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工作原则。
全面转型是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涵盖广泛、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要求坚持系统思维,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和有效性。《意见》要求从能源、产业、空间以及消费等领域推动系统性绿色转型,涉及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优化、城乡建设发展、绿色消费等多方面,并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实现全面转型落地见效,各地区、各部门需要根据《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明确绿色转型的目标、路径和责任主体,强化法治保障和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评估绿色转型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全面转型目标的实现。
协同转型是方法,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通过主体协同、目标协同、技术协同、区域协同以及政策协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意见》要求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加强政策、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协同作用,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协作与协同保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转型、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协同等,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及在政策层面提出,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实现协同转型落地见效,关键在于加快构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四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以碳核算为重点,做好碳核算与碳监测有关工作,结合相对成熟的减污、扩绿、增长各方面核算方法,探索“四位一体”整体性协同水平量化指标或不同环节之间协同水平指标,并将其作为引领地方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抓手。
创新转型是动力,要求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为发展绿色生产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绿色创新动能。《意见》要求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应用能源、建筑、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绿色技术合作等。推进创新转型落地见效,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绿色创新价值链循环互动,加快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保障体系。
安全转型是底线,要求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保障生态安全、资源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屏障。《意见》要求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要求确保绿色转型过程中不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推进安全转型落地见效,关键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树立“大安全观”,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确保转型过程中各个环节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