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新中国75年步履铿锵、成就辉煌;中国式现代化风华正茂、充满希望。中华民族正以昂扬斗志、奋进姿态阔步前行,巴渝儿女也正以饱满热情、坚定意志奋勇前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重庆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到作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再到1997年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了巴渝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我市各行各业代表深切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纷纷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政府参事曹清尧:
国家战略机遇叠加 重庆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王翔
在全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9月29日上午,渝昆高铁川渝段通车。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以来,川渝间建成的第一条高铁,将更好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市政府参事曹清尧感慨,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乘着各类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1952年6月,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就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曹清尧说,川渝一批大中型企业如重庆电厂等相继建成,恢复和扩建了重庆钢铁厂等,沿线中小工厂如雨后春笋,带动重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1964年,中共中央为加强战备启动‘三线建设’。”曹清尧说,“三线建设”形成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推动重庆工业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发展再次提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重庆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我工作过的荣昌,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曹清尧介绍,荣昌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与四川射洪西部国际技术产业园开展合作,两地14家企业实现互配互采;促成秋叶机械等企业与长安、长城、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进入新时代,重庆着力构建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牵引的产业体系,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2023年,重庆跻身gdp总量超3万亿元城市,占西部总产值比重的11.2%,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
工程师李先广:
扎根研发三十载 见证制造业崛起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
走进南岸区机电一支路,街道两侧有多家制造业企业。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机电智造)所在的办公楼不太起眼,不过,这家企业在国内齿轮研发领域却是“第一梯队”。特别是总工程师李先广,牵头研发出多个行业领先的齿轮产品,让他在去年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成为我市唯一入选对象。
自1988年从业以来,李先广已经同齿轮打了30多年交道,研发的齿轮产品累计为企业实现增收30多亿元。
为何投身齿轮研发?这要从1978年说起。“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科学的春天要来了!”一句话,让李先广立志投身工科技术研发。
1983年,李先广考入重庆大学,就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进入重庆机床厂从设计员干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一家中法合资车企面向全球招标变速器齿轮加工设备及整套技术。重庆机床厂投标,技术方案制定任务落到李先广身上。
“为拿下这笔大单,更是给‘重庆造’争一口气,我们必须上!”李先广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一个月后,他们拿出一套成熟的方案,一举中标。
与产业趋势和时代浪潮共舞,是工程师永不结题的课题。2018年,50岁的李先广来到重庆机电智造担任总工程师,一头扎进智能制造新领域,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和课题,接连攻克多项精密复杂加工行业关键加工工艺技术,提高了我国精密复杂加工制造的整体技术水平。
从过去的铁锤榔头,到今天的智能操控,扎根研发领域三十载的李先广见证了重庆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历程,感受到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
退休教授吴宋仁:
基建水平从“不敢想象”到“世界一流”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前几天我看新闻,上海洋山港四期工程已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9月30日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上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87岁的退休教授吴宋仁。电话那头,老人言语中难掩兴奋。他说,这既和我们国家的基建水平分不开,也得益于新中国成立75年来,高校培养了大量人才。
1937年,吴宋仁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穷苦家庭。195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水利系港口工程专业。
回忆起当年,吴宋仁十分感慨。他介绍,当时我国的水利、港口建设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还比较落后,教材用的是苏联的,平时还有苏联专家来上课。毕业后,吴宋仁先是被分配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任教,1963年调到重庆交通大学直到退休。
1981年、1994年,吴宋仁到加拿大学习港航工程技术。回国后,他主编了多部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主持完成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2000年,由吴宋仁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海岸动力学》(第3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2年,该教材获得原交通部“九五”优秀教材奖。目前,全国高校水利类专业海岸动力学课程均采用这本教材。
“以前我们出国学习人家的技术,现在我们的基建水平和港口设计、施工等技术,成为了世界一流,国外的工程也来找我们建。”吴宋仁说,他常听到学生投身于港珠澳大桥等举世瞩目工程建设的消息,让他深感骄傲。
如今,港口建设和面向海洋的开发如火如荼,吴宋仁说,老专业要不断地更新升级和转型,尽量提高人工智能在运河、海洋中的运用。
全国劳动模范王莉佳:
以前步行巡检 如今用上机器人无人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崔曜
全国劳动模范、国网重庆市北供电公司空港变电运维班班长王莉佳作为一名电力工人,见证了重庆电力事业发生的两个重要变化。
“27年前,我们靠脚步巡视,凭经验判断设备运行情况。现在实现了智能巡检,运维人员坐在集控室就可远程巡视辖区变电站。”王莉佳记得,1997年她在界石堡变电站从事运维工作,靠的是“望闻问切”以及个人经验。
2017年,智能巡检系统上线,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在变电站逐一上阵,同时集控室也建立起来。
“我们随时可以进行远程巡视,变电站也实现了无人值守,极大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王莉佳说,智能设备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巡检区域,并且不受地形、天气等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谁可以取代谁,电力工人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未来智能巡检与人工巡检一定是相互配合的。”
“对居民来说,如今重庆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很少遇到临时停电的情况。”王莉佳记得,在她小时候,停电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后来10千伏电缆走地下后,停电就大幅减少了。”
“我记得,2002年发生过一次全市范围限电,当时电力供应不足,四川也处于枯水期无电可借,但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了。”王莉佳称,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疆电入渝)将分别于今年、明年建成投用,即便是迎峰度夏关键期,我市民生用电也有充足的保障,“特别是有了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我们与四川可以实现电力互济,四川丰水期给重庆送电,枯水期重庆可把富余电力送到四川。”
“时代楷模”毛相林:
5年内让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9月30日,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天坑”下的下庄村已是浓浓的节日氛围,村里48盏路灯上全都挂满了小红旗,喜迎即将到来的国庆。
“这些国旗都是村民自己动手做的,昨天才做好,今天就赶快挂上了!”“时代楷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笑着说。
为谋发展出路,从1997年到2004年,毛相林带领全村人在绝壁上“抠”出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至今已整整20年。
“75年来,国家快速发展,如今一片兴旺,这才有了下庄如今的好日子,村庄更美了、收入增加了、奔上小康了。”毛相林说,为了不辜负党的好政策、不辜负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下庄村今后还得拿出新作为。
毛相林说,这几年,下庄村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迈进——“天路”上行驶着旅游观光巴士,建成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红色旅游新业态欣欣向荣。去年,全村接待游客11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20046元,下庄人的腰包越来越鼓。
同时,毛相林也看到了发展中的短板:“游客是多了,但还是留不住客,主要是缺景观。”
“现在乡村振兴政策这么好,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相信我们未来发展还是大有希望的!所以我现在有个心愿:5年内,让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毛相林说,为此,他将带领村民继续发展好1500亩柑橘和核桃产业,同时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希望引来更多游客。
基层干部戴勇:
桃花溪变清了 村民日子更有盼头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初秋,坐落在长寿区桃花溪畔的石堰镇普子村,满山血橙树郁郁葱葱,村党支部书记戴勇正带领村民浇水施肥,忙着血橙树的秋季管护。“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就是真实写照。”戴勇说,这几年桃花溪的生态变好了,既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也带动了产业发展,大伙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今年55岁的戴勇是土生土长的普子村人。他清晰地记得,20世纪70年代,桃花溪一汪碧水、波光粼粼,村民们在沿岸栽种了成片的水稻,每年秋季,沉甸甸的稻穗摇曳生姿,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但渐渐地,村民们发现种粮效益不高,便将耕地整合起来,发展规模养殖。高峰时期,桃花溪沿河有四五家养猪场,最大的一家生猪年存栏量有1000多头。这些养殖场的粪污水直排河里,更糟糕的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桃花溪一些上游支流也逐渐萎缩,秋冬季面临季节性缺水难题,但一到夏季汛期,河水又暴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近几年,桃花溪以创建全国幸福河湖为契机,实施水系河道整治,兴建了8000余米引水工程,将龙溪河水引入桃花溪。沿河村镇重点实施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将河道沿线200米范围内设为禁养区,全面关停沿河养殖场。
随后,普子村又在两岸栽种了水草植被。“治理后的桃花溪水草丰腴,水也变得更加清澈,经常能看见水鸟在河边觅食、栖息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戴勇说。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普子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起血橙、优质水稻等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现在的普子村不仅山更绿、水更清,村民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接下来我们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戴勇说。
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
川剧艺术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川剧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就在9月1日,重庆和四川两地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落地实施。我想,对广大川剧工作者来说,这是川剧最好的时代。”9月30日,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动情地说。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说起川剧保护传承工作,从艺40余年的沈铁梅感慨良多。她的艺术人生密切关联着当代川剧的发展传承,她以川剧界领军人之姿,见证了川剧艺术的当代复兴。
“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文化艺术发展也越来越有希望。”沈铁梅表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戏曲行业一度遭遇低潮,川剧事业也不景气,不少演员无戏可演。如今,随着文化自信愈发深入人心,川剧艺术的传播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社交媒体上,川剧持续出圈,一些经典剧目被广为传唱;剧场里,迎来越来越多青春的面庞,他们眼里有戏,熠熠闪光。
“今年9月,新一届川剧学员班开学,新一批苗子又在成长了。”沈铁梅表示,一代代戏剧人的坚守让川剧艺术成为几十年来重庆文化事业发展一个生动的注脚。川剧保护传承任重道远,她将继续坚守信念,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川剧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