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锚定市委“六一战略”目标定位,扎实推进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但也要清醒看到,工业稳增长依赖性比较明显、税产比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等问题依然突出,工业经济运行还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1-8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今年以来持续高位运行;与宿州市、阜阳市相比,增幅分别高7.6和1.7个百分点,居皖北六市首位。
二、工业运行中呈现的特点
1.转型升级步伐加快。1-8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幅比全部规上工业高6.4个百分点,拉动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3.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8%,比全部规上工业高20.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4%,增幅比全部规上工业高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7%,增幅比全部规上工业高6.4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则因火力发电产能受限等原因,增加值增长6.1%,低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随着新兴动能的快速增长和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经济活力明显提升。1-8月,全市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1.0%,增幅比全部规上工业、大中型企业分别高1.7和2.7个百分点,为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43.8%;小微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逐步提高至近四成,扭转了我市依靠重点企业支撑工业稳增长的趋势。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781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93.6%。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1.9%,增幅比全部规上工业高2.6个百分点,为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63.9%,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保持较好的生产态势,表明我市经济保持了较高的活力。
3.产业发展整体向好。1-8月,全市规上工业29个大类行业中,有19个大类行业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65.5%,行业发展整体较好。纺织服装、服饰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幅均超过1倍,汽车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幅均超过5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对全市工业影响较大的产业均保持了两位数增幅。全市新增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倍,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0.3%,其中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务车分公司、涡阳县鸿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蒙城海螺建材有限公司等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较大。
三、工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县区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1-8月,全市三县三区六个载体生产虽总体较好,但彼此间呈现比较明显的分化。蒙城县受重点企业江淮商务车分公司、繁枫真空科技公司的影响,增加值同比增长15.5%,稳居全市首位。利辛县体量较小,叠加辖区内重点企业如伯希和户外装备、泰富隆再生资源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增幅为11.8%;亳州高新区因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形势较好影响,增加值增长10.6%。亳芜产业园区、谯城区因存量企业扩张动力减弱、新增动能培育不足等因素影响,增加值增幅分别为7.5%和7.1%,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涡阳县随着盛鸿科技、亳州煤业生产持续下滑,对地区呈现负向拉动,全县增加值增长4.5%,与全市、其他载体存在较大差距。
2.工业稳增长依赖性比较明显。目前,我市在库企业中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体量呈现“一枝独秀”态势,从近三年该企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看,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达到29.0%、32.9%、32.1%,超越全市所有载体(其中亳州市高新区剔除古井)。2024年1-8月,古井贡酒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1.6%,若剔除其影响,全市规上工业由增长9.3%回落至7.5%,8月当月由增长11.2%回落至7.8%。存量企业体量配置不合理,工业运行对重点企业依赖性较大。
3.税产比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县(区)看,1-7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应税销售额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下简称为税产比)为90.7%、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利辛县、涡阳县、谯城区等税产比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其中利辛县仅为73.1%、下降17.4个百分点。从企业看,税产比低于70%的企业175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21.0%;税产比低于30%的企业67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8.0%。税产比低于70%和低于30%的企业占比较大,反映我市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仍面临较大风险隐患。
四、对策建议
(一)在培育壮大优质企业上下真功。扎实推进工业企业“扶优育规”工程,动态调整规模企业、“大树计划”等系列培育库,开展包保服务,加强分类培育,强化企业资金、用工、用能等要素保障,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聚焦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落地”集中攻坚,完善要素会商机制,强化对重点工业和技改项目的摸排、调度、协调和服务,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二)在支持鼓励产业创新上出实招。聚焦重点产业,以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探索实施“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等新模式,加快实现从“互联网+”向“云+”迈进,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进。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对接,实施若干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三)在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上求实效。强化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跟踪监测,密切关注税产比低于70%的企业,全面核查税产比低于30%的企业,及早发现影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苗头性问题,做好前瞻性预测。加大“技改设备贷”“工业强基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推广力度,扎实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工业经济发展政策宣传活动,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