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科技园举办的创业沙龙。 照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这个暑假,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2级学生周楷晋要发射一枚20公里射程、姿态可控的小型气象火箭,从小拥有航天梦的他最近正为此做着各项准备。资助这个创业项目“第一桶金”的,是天津大学宣怀学院。在该学院今年5月底举办的x-lab创业实战课结课暨创新创业学生工坊开营路演活动中,周楷晋的创业项目“‘星河云端’——小型气象火箭”征服了评委,一举拿下特等奖及10万元现金奖励,还获得了专业老师一对一的创业辅导,以及宣怀学院创业研学之旅的机会。7月中旬,受天大校友、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峰辉之邀,他和宣怀学院20多名怀揣创业梦想的天大师生在酒泉见证卫星发射升空。
“上大学后,我的创业想法逐渐清晰,是天津大学的创新创业生态,让我的创业‘种子’生根、发芽。”去年8月注册成立公司的周楷晋告诉记者,在天大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助力下,其“星河云端”项目的探空火箭将瞄准临近空间领域,向探索宇宙的目标前进。
在天津大学,周楷晋的创业故事不是偶然。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齐备。天津大学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创造性地推出“为科学家配上投资家,一起寻找创业家”的天大创新创业生态“三驾马车”模式,重视汇聚天津大学校友资源,让校友带校友、校友帮校友、校友投校友,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做校友创业路上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我们要做校友创业路上的第一个合作伙伴。”这是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北洋海棠基金与创业知本社发起人、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毅的口头禅。去年4月,他回到母校天津大学,担任宣怀学院院长,成为国内首位担任高校创业学院院长的民营企业家。这也使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完整闭环。
“我们联合多位天大校友企业家于2019年成立北洋海棠基金时,便希望能在科创中国时代,推动形成天大版的‘斯坦福+硅谷’模式,在天大打造出一个创新创业的新生态。”刘毅这样描述对天津大学创业教育的愿景。
“每年天大都有很多硬科技的创业项目,最开始的时候创业都不容易,我们想支持天大老师、学生创业,在他们最需要资金、最需要资源、最需要人脉的时候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刘毅表示,通过设立北洋海棠基金推动校友创业,再用创业留住人才;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发现好的创业项目,再用宣怀学院培养“种子”;最后通过科创园进行创业孵化,通过创业知本社予以赋能,再用创新创业生态将更多的优秀创业项目聚集起来。
“学校的创新创业生态,全力支持怀揣创业梦想的师生群体。”周楷晋举例说,“学校的创业实战课常会前往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校友创业企业所在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学习,教给大家很多实用技巧,并为创业项目提供资源、资金等支持。身为天大校友的创业课导师,齐俊桐对航空航天领域进行了详细分析,让我们对这个行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他利用自己的渠道为我们联系发射场,提供了制作和试验火箭的场地等。宣怀学院还设有‘咖啡时间’,专门为创业团队提供咨询与支持的一对一服务。行业‘大咖’们倾囊相授、耐心解答,使我从技术学习到思维培养都收获颇多。”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天大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现的是“担当”二字,是天大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在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双创”人才培养等方面,天津大学担起了大学的责任。
如今,天大以北洋海棠基金、天津大学科技园、宣怀学院/创业知本社为学校创新创业生态“三大支柱”,构建起包括创投基金群、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加速营、创业家俱乐部、科技成果转化奖、创业基地在内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为科学家配上投资家,一起找到创业家
打造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面临的一个“坎”是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要想办法让成果从校园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杨贤金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困难。如果能探索出一套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机制,协助师生基于科技创新成果创办企业,那么一定程度上会激活“沉睡”的高校专利。
在刘毅看来,目前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原因在于科学家并不擅长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产品化,所以要给科学家配上投资家,梳理并发现市场可应用方向,一起寻找创业家,组建专业的团队,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形成“科学家+投资家+创业家”的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三驾马车”模式,核心目标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所需的时间缩短一半,同时梳理三方及高校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
天津大学有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校友们经常会在一起沟通和交流,例如在群里发一些创业项目,感兴趣的资本就会跟进,用资本的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几乎每个月,天大校友与基金事务处的工作人员都会组织校友们去参观实验室、与科研人员交流,经常能帮企业家校友们找到其感兴趣的科研项目,也为项目争取到更多的转化机会。
天大首批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项目之一的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特能源),就是在这样的对接中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亟需帮助与支持时,天大的创新创业生态帮了大忙。”恩特能源创始人、天大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议锋介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充满挑战,教师创业虽有技术优势,但缺乏管理、市场、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幸运的是,他们获得了北洋海棠基金、宣怀学院、天开园等多方面扶持,包括场地支持、资金援助、对接校友资源、研发管理培训等,为恩特能源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产品样机就已制作完成,周期较以往缩短了一半。如今,曾签下天开园第一份产品供销合同的恩特能源已成为天开园优秀a类企业,获得天使轮千万级融资,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近20家投资机构正在接洽,下一轮融资即将开始,企业已步入成长“快车道”。
宣怀学院也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进行了各种探索。据该院副院长张琳介绍,学院建设宣怀致新班,为天津大学学生打造创业辅修学位计划;在全国首创“科创硕士”项目,培养懂技术、懂创业的未来科技创业家,首届学生将于今年秋季入学;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工坊,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寻求突破;设立1亿元规模的金种子基金,为有潜质的科技创业机会提供创业种子期启动基金。“由创业家和企业家教创业者,一年来辅导了上百个师生创业项目,数量、质量齐升,为探索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贡献力量。”张琳说。
天津大学还出台多项政策,号召有志创新创业的师生到天开园等“舞台”建功立业:为创业师生校友提供“一门式”服务,简化校内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手续、缩短流程,并为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开设校内“绿色通道”,天大是天津首个走通高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模式的高校;支持在校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支持在职教职工离岗创业,鼓励一部分具有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的教职工到企业兼职,引导其通过创新创业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通道;天大校友企业家募捐1000万元作为专项基金,重奖大学生创赛优秀项目,捐赠4100万元,全面支持宣怀学院建设发展,推动天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让天大100%的学生能够受到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10%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创新创业的有关课程,5%的学生能够得到创新创业导师们的指导和参加各种实践训练,1%的学生毕业以后进行创业,其中一部分取得成功。”杨贤金说。
全周期创投资本加速成果在津转化
“基金是创新创业生态能否做好的充分条件,一只市场化的基金有投入、有利润,它就能持续募集资金、推动创业、发现项目、孵化项目、分散风险。”刘毅表示。
以“校友带校友、校友帮校友、校友投校友”为核心的北洋海棠基金构建了“发现、赋能、加速、投资”的特色服务链条,已链接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个创业项目、200余家金融机构。该基金已先后投资了以天大师生和校友创业为主的40余个硬科技项目,其中云遥宇航等多个项目落户天津,迅速成长为业内明星企业;联动多只校友基金形成超100亿元规模的创投基金群,吸引更多校友参与并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的形成,让更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回报创新创业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在刘毅等人的发起、推动下,一只50亿元规模的科创母基金今年4月正式设立,以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并遴选全国知名风投机构,配资形成种子、天使、成长等不同阶段的创投基金矩阵,与各高校优势学科相结合,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天津高校老师、校友、学生的科创项目,引导优质项目与科创成果在天开园转化落地,以基金群为纽带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助力天开园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资金链激活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以产业链引聚人才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便利的融资条件、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都是科创才俊选择天津的理由。创新创业人才在天津,不但能谋事,更能成事。
“未来5年,我们将力争打造不少于4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500家科创企业入驻天开园,招引和孵化3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孵化10家独角兽企业,会聚1万名以上有梦想有追求的青年学子留津创业,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引育、创新创业贡献‘天大’力量。”刘毅说。
可持续的创新创业生态蓝图已经绘就,如广阔而肥沃的土壤,将助力更多创新创业“种子”破土萌发、茁壮成长。
上一篇 天开华苑园一路向“新”活力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