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浦敏琦
长三角工业芯谷开园、总投资1.5亿美元的德纳亚太区车辆核心系统和部件研发及制造总部项目主体封顶、总投资20亿元的翔云航空级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项目进行设备安装……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锡山经开区”)锚定“高标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园区”目标,招大引强、攀“高”追“新”,全力以赴稳增长。1月至7月,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4%。
狠抓项目建设 打造产业高地
在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全球首条gw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成为追“光”者瞩目的焦点。“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年底可投产,这意味着钙钛矿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达产后年产值有15亿元。”极电光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振瑞介绍。
当下,钙钛矿技术成为光伏赛道资本布局的热门。落户锡山经开区4年多来,极电光能建设了实验室、小试线、中试线和量产线4个研发与产业化平台,公司累计申请核心自主专利406项,其中发明专利272项。
产业兴,则城市兴。锡山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郁枫介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该区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高端装备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和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光电信息显示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发力,助推区域经济稳中有进。1月至7月,该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2%,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9%,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3%。
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是锡山经开区做强产业阵地的主要抓手。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落地锡山经开区。6月底开园的长三角工业芯谷聚焦功率半导体领域,首批吸引中韩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新概念验证中心2个国际平台,华郢工业智能化控制器总部等8个项目入驻。目前,锡山经开区正抓紧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未来产业研发制造园等载体平台,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携手大院大所 激发创新动能
作为成立30多年的国家级开发区,锡山经开区如何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答案是:以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新能源是锡山经开区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已集聚新能源头部企业近20家。延伸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人才链,锡山经开区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领衔,主攻碳中和能源动力的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测试认证等。
“成立一年多来,我们团队已有60多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一半以上。”上海交大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赫介绍,团队经过攻关,已对外发布首款先进部分预混合压燃氨发动机、首款3吨智能混动装载挖掘机两大成果。其中,部分预混合压燃氨发动机相比传统柴油发动机可减少约95%碳排放,有效热效率、氨燃料替代率等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院今年获评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市唯一、锡山首个。目前研究院已引进10家孵化企业,并与锡柴、玉柴、中船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链接高端创新资源,锡山经开区积极拥抱大院大所。湖南大学无锡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开发第三代半导体减薄机、光学非球面纳米级复合加工机床等多套高端技术装备,累计完成申请知识产权72件,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40余项。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已建成芯片全流程设计服务平台、车规级芯片检测中心等重大平台,组织实施重大项目11项,引进孵化企业26家,对接服务企业近200家。
在“最强大脑”加持下,锡山经开区创新动能澎湃。今年1—7月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2.89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6.6%;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77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687件;新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
优化产业生态 赋能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锡山经开区列入区级超亿元产业项目3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6个,已开工13个,4个省重大项目已全部完成主体封顶。助推企业加快发展,该区努力营造“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的氛围,精准帮扶企业解难题、稳经营。
华晟异质结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54亿元,一期项目从开工到首台设备搬入只用了5个月时间,创下华晟所有生产基地建设速度新纪录。德力佳风电高端装备项目二期拿地后,仅用2个工作日便完成项目“五证齐发”。“短短300天,层高22米、承重超过200吨的重载工厂建成投产,我们非常感谢锡山高效率的服务。”德力佳传动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国表示。
从6月份起,锡山经开区启动“百人千企”助企服务,覆盖所有企业。截至7月底,共上报助企服务流转单173张,反馈企业需求和问题累计193个,已全部办结完毕。了解到优智良品和凯飞精密需要办理特种设备注销,锡山经开区对接行政审批窗口,指导企业填写所需材料和办理手续;得知稼宝药业、三浦橡胶等企业存在招工难、专业人才供需不足后,锡山经开区通过搭建人才招引平台、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等举措化解难题。“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打造更好发展环境,为区域发展‘挑最重担子、当最强引擎、作最大贡献’。”郁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