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黑水县羊茸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四川省第十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凉山州西昌市举行。
位于甘孜州德格县境内的格萨尔机场通航。
□民宗宣 (图片由省民族宗教委提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全省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568.8万人。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四川各族儿女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谐大好局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携手并肩、开拓进取,以新担当新作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四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牢记嘱托扛牢主责
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牢记嘱托,聚焦“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四川坚决扛牢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省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坚持在领导小组框架下开展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纳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持续提升各族干部、各界人士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
2018年底,四川全面启动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在省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下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与省民委委员制相互补充。2024年8月,四川印发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责任分工有关文件,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根子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必须持续用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四川在民族地区和基层单位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引才、育才、稳才”倾斜政策。出台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建设政策性文件,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在全省推进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堡垒。
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面推进
“我是中国娃,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我们都有一个家,一个很大很大的家……”2024年6月初的一天,在凉山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5岁的依火合英用普通话参与幼儿园“快乐学普驿站”小小播报员的视频录制。昭美社区开展的小小鲁班课、中华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吸引了各年龄段的孩子们踊跃参加。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四川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关键群体,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铸魂育人,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20所高校设立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等学术研讨会;《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编纂列入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不断完善。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2021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在四川率先启动,相关内容纳入全省重点宣传、重点出版工作和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推出“石榴花开天府情”主题采访活动以及“我们共同的节日”等一大批融媒体作品,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2024年初,“大美中华·锦绣四川”体验活动在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举办,超10万人次参观体验。中国“两弹城”、彝海结盟遗址等74个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成为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宣传教育平台。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在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和乐山市金口河区持续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普”行动,建立4122个幼教点,50万余名农牧区儿童系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普用普”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4年6月,全省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互观互学活动在乐山市举办。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积极探索,四川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制定《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华民族大讲坛”等系列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发掘保护和研究宣传茶马古道、皮洛遗址、红军长征等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创编《牦牛革命》《长征长征》《山岗上的歌与舞》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精品力作。
经过数十年发展,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对全省少数民族古籍资源进行系统性普查,民族古籍数字化展示平台率先建成。
船的力量系于帆,人的力量始由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四川各族人民心中。
融入大局跨越发展
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步伐持续加快
金秋,大凉山正值丰收季。站在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山梁上放眼望去,不远处是美丽的彝家新寨,一条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这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如今,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的黑山羊养殖场和370亩脐橙园为村民们带来稳定收入。”在镌刻着“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大字的村头“感恩池”边,该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的话道出了四川各族群众共同迈步现代化征程中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四川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纳入全省发展战略整体谋划推进,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023年,民族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8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其中涉藏州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产业是发展之基,四川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助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特色农牧业规模不断壮大,阿坝州加快建设高原绿色畜牧产品基地和产业示范带;甘孜州“粮经饲统筹、农牧并重、种养一体”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凉山州建成生态林业基地2300万亩,年出栏猪牛羊超1000万头(只)。特色产业园区“头羊效应”凸显,成为转型发展最佳承载地和未来发展重要增长极。成阿、成甘、甘眉、德阿等跨区域协作“飞地”工业园区增强了民族地区“造血”能力。
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利民惠民之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大力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年)》等教育民生工程,“四川云教”“七中网校”等新型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民族地区全覆盖。大力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年)》等卫生民生工程,“十四五”以来为民族地区培养医疗业务骨干4000余人。以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惠民增收,民族地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7个、4a级景区79个。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74个、宜居宜业和美村寨164个,124个民族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仁沐新高速、乐汉高速、汶马高速等多条通往民族地区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乐西高速、沿江高速部分路段通车,结束了大凉山腹地不通高速的历史;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开通运行,结束了四川涉藏州县不通铁路的历史;九黄机场、红原机场航线拓展稳步推进,民用机场通航数量达到6个,民族地区“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织密。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一期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两河口水电站等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全球最大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全球海拔最高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雅砻江道孚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民族地区16个中心镇成功命名省级百强中心镇,545个村寨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四川)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有力实施,民族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全力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在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上,四川各族群众步伐豪迈、铿锵有力。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度深度有效拓展
麦托合提·依斯拉木的家乡在新疆和田县,多年前,他与家人来到攀枝花市创业发展并安家落户。如今,他的小女儿凯丽比努尔到了上学年龄,在当地顺利入校就读。2022年7月,麦托合提一家买了新房并上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我的日子越过越好,这里就是我的家。”麦托合提高兴地说。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川以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为抓手,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力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各项中心工作中。创新建立“川藏和美民族走廊”“民族团结商家联盟”等区域性、行业性创建联盟,广泛开展“石榴籽”志愿服务等群众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50个集体、64名个人分别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个人);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89个、省级1016个,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广元市、雅安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2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区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配套探索建设服务信息化平台,解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问题。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互嵌式社区建设为载体,全省已建成8个国家级、110个省级和310个市级示范社区,建设了一批集政策咨询、就学就业就医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技能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石榴籽服务平台”,各族群众在城市社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四川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广泛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夏冬令营)、“手拉手·结对子”帮扶、民族团结宣讲“青骑兵”等交流活动。7月,以“探秘古蜀文明 感受中国智造”为主题的2024年四川省各族青少年夏令营在德阳举办。这样的各族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全省已开展2000余场次。从2021年起,创新推出“同运动·一家亲”活动,覆盖全省数千所大中小学和上万个村寨等,吸引省内外100多万名各族群众积极参加。四川省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互观互学等系列活动,成为创新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雅克音乐季、夹金山越野挑战赛、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类活动,构建起了活态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浙川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协作、教育互动、互派挂职、就业转移、支医帮扶等方式,构筑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交融路”,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局面更加巩固。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四川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建章立制改革创新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3年4月12日,成都市武侯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石榴籽”调解室在浆洗街街道蜀汉街社区瓦子堰揭牌,精细化法律服务受到各族群众欢迎。“石榴籽”调解室发轫于叙永,升华于四川,闻名于全国。经过数年探索发展,“石榴籽”多元解纷品牌有效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川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在阿坝、甘孜、凉山州陆续制定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后,《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于2023年1月正式实施;推动制定或修订《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等,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
四川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鼓励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幸福家园,涌现出雅安市沙湾路社区“四微建设、以微促实”、绵阳市“一站三员三化”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推动建立西部九省(自治区、直辖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民族事务跨区域协作机制;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妥善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的模式在全国推广。
船影徐行远水间,风帆扬起乘潮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揽全省民族工作,四川成为撒满民族团结进步种子的热土,成为盛开民族团结进步鲜花的胜地,成为结满民族团结进步果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