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十大举措”,大力推进“三十项发展重点”和“四十项改革项目”,经济运行呈现“低开稳走缓升向好”态势,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指标除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1】外,预计均能完成年度目标(见表一)。
表一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 计算 单位 | 计划 | 实绩 | ||
绝对值 | 增速(%) | 绝对值 | 增速(%)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4400 | 8左右 | 4302.8 | 7.2 |
限上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015 | 15以上 | 3052.8 | 16.6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350 | 8 | 352.5 | 8.8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392 | 12 | 2410.4 | 12.8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216 | 4.8 | 207.8 | 0.9 |
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191 | 5 | 185.5 | 2.2 |
居民价格消费指数 | 上年=100 | 103.5左右 | - | 101.8 | - |
r&d经费占gdp比重 | % | 1.6 | - | 1.62 | -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41070 | 8.5 | 40510* | 8.7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7730 | 9.5 | 19394 | 10.5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8 | - | <8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 | - | 1.91 |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8.5 | - | 12.18 | -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 | -1.0 | - | -5.0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 万吨 | - | -2.2 | -2.3 | |
二氧化硫排放量 | 万吨 | - | -1.0 | - | -1.5 |
氨氮排放量 | 万吨 | - | -2.2 | - | -2.3 |
氮氧化物排放量 | 万吨 | - | -4.0 | - | -5.0 |
2.r&d经费占gdp比重及节能减排指标均为预计数。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2.8亿元,同比增长7.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8.4%和6.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7.6:49.7。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76.6亿元,增长6.2%,实现工业利润248.4亿元,增长13.2%,分别比上年提高0.4和4.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放缓,但消费有所回暖,电子商务等行业发展较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4亿元,增长12.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实现网络零售总额660.5亿元,增长69%,网络零售顺差222亿元。农业“两区”建设提速提效,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9.9亿元,增长2.2%,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56个44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51个52万亩。
(二)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全年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3052.8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民间投资1911.9亿元,增长25.4%,工业投资750.9亿元,增长24%,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2.6%和24.6%;基础设施投资922亿元,增长11.6%;生产性服务业投资443.4亿元,增长23%。312个重点建设实施项目完成投资559.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4%;85个列入省“411”重大项目计划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412.7亿元,为省计划目标的139.4%;完成市级政府项目投资478.4亿元,为年度计划的86.1%。诸永高速温州段延伸工程、乐清湾港区a区一期、苍南华润电厂一期、平阳县顺溪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大门大桥主跨合龙,绕城高速西南线、甬台温高速复线、市域铁路s1线、瓯飞围垦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温州南车灵昆车辆修造基地、龙丽温(泰)高速瑞文段、brt一号线等项目顺利开工,瓯江北口大桥等项目前期谋划加快。
(三)产业提升发展加快
深入实施“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编制完成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的决定。积极推进“四换三名”,全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7家,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41.8亿元,增长56.1%。“三转一市”扎实推进,完成个转企1.85万家、小升规958家、股改230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挂牌企业110家。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全市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3家,授权发明专利954件。华盖医药健康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获批设立。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引进外国专家312名,申报“国千”人才60人,入选“省千”人才21人。产业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方案获省批复;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开工建设61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
(四)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全市获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龙港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22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及小城市培育、双屿工业区减员增效综合整治等23个省级改革试点。“四单一网”改革率先完成,市级部门行政权力减少8555项,精简幅度达67.2%;明确市级部门主要职责501项;向社会转移政府职能167项、推出政府购买服务事项170项。金融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温州民商银行获批筹建,全国首单地级市保障房私募债、“蓝海股份”一期、“幸福股份”三期等成功发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民办教育改革、社会资本办医改革、民政综合改革等一批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实施,瑞安、乐清列入省级扩面试点。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温州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乐清湾港区实现水陆域开放;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获批,苍南霞关港对台小额贸易点试行更开放管理措施;高层次开展对韩开放合作,签署温州韩国产业园合作建设框架协议。全市完成出口总额185.5亿美元,增长2.2%。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到位内资968.8亿元,增长31.8%,完成年度计划的108.1%;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6.2%。
(五)城乡统筹扎实推进
深入实施大都市区建设,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推进。城市中央绿轴建设和双屿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滨江商务区18幢楼宇结顶或交付,龙湾中心区、瓯海新城、瓯江口新区等重点区块的功能日趋完善。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文成、泰顺获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文成培头等4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7%和10.5%,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2.09。山区、海岛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探索生态建设、区域统筹新路子,创新建立文泰“工业飞地”机制。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温瑞大道(一期)、平阳县昆阳至宋埠公路等基本建成。
(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六城联创”和低碳城市建设进展良好,成功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深入推进,完成投资247.6亿元,完成整治垃圾河344条666公里、整治黑臭河398条530公里,温瑞塘河百里文化长廊等40多个水乡文化提升工程进展顺利。“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深入开展,完成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厂区改造5659万平方米,拆除违建1341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515公顷,建成滨水公园178个。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预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3%、2.3%、1.5%、5%。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2.2%,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七)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
民生类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7%,增长10.2%。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6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级评估,加快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温州八高瑶溪新校园、浙江安防学院(筹)一期投入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文化礼堂290个、乡镇文化中心15个、社区文化中心306个。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六医、市中医院新院区一期投入使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启动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城乡居民社区门诊比例达51%。就业态势保持平稳,新增城镇就业12.18万人,完成2.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1%。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至130元。开工建设保障房2.39万套,竣工7944套。深化城市治堵,打通市区惠民南路等11个卡口和10条断头路,新增专用停车位1.8万个。社会治安环境不断优化,全市治安、“两抢”、盗窃案件和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0.3%、48.4%、7.6%和6.2%。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部分指标增长放缓,地区生产总值、金融、进出口等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两链”、“三险”一时难以根除,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不足、经营成本上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要素保障和政策处理难度加大,有效投资后劲不足,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惠民生、保稳定等任务繁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5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等系列战略决策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我市走出困境,谋划“十三五”规划,实现赶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还在继续,但潜在风险依然较大。从国内看,2015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我市自身看,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十大举措”,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经济增长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点:一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新的转变,创新引领作用有所增强,环境、市场、要素倒逼机制产生重要作用;二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的红利,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撬动政府和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改革效应持续显现;三是“两美”温州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可持续性、协调性、普惠性进一步增强。
综合考虑我市“十二五”规划目标、发展实际及国家、省指标安排情况,提出2015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建议(见表二)。
表二 2015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安排
指标名称 | 计算单位 | 2015年 | |
绝对值 | 增速%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4620 | 7以上 |
限上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420 | 12以上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680 | 11以上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397 | 7以上 |
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195 | 5左右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上年=100 | 103左右 | — |
r&d经费占gdp比重 | % | 2左右 | —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43760 | 8以上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1140 | 9以上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8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 |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8.5 | —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准煤 /万元 | — | 完成省下达 目标任务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 万吨 | — | |
二氧化硫排放量 | 万吨 | — | |
氨氮排放量 | 万吨 | — | |
氮氧化物排放量 | 万吨 | — |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按同口径计算,绝对值在计划增幅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财政部统一
规定增加了11项政府性基金。
有关主要指标作如下说明: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主要考虑:一是随着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和国家稳增长政策持续作用,2015年我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依然可期。二是在国内外宏观环境没有大改观、我市区域条件对比没有大变化的背景下,投资、消费和出口短期内很难支撑gdp再上更高的台阶。三是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安排为7%以上,体现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符合经济运行实际和趋势,也体现我市“赶超发展”战略导向。
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主要考虑:一是我市“赶超发展三年(2014-2016)超万亿投资计划”需要12%左右的投资增速支撑。二是受2014年土地出让减少及国家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等措施影响,政府性项目融资压力加大,制约我市投资增长的要素保障问题依然突出。三是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合理增长有基础,但受发展动力转换影响,继续维持前几年高速增长的态势难度较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主要考虑:一是随着网络消费普及发展,及教育、健康、娱乐休闲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较大。二是限购限贷政策放开后,有望扩大房地产交易量,带动装修、家电等相关消费。三是上年基数扩大为今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来压力,特别是占温州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0%以上的汽车消费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将成为关键。
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升值,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刺激出口。二是世界经济仍处深度调整,整体复苏缓慢,特别是欧盟经济不景气,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卢布大幅贬值,对我市外贸出口影响较大。三是我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正在逐步被东南亚地区所取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还有一个过程,外贸出口将面临一个较长的低速增长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主要考虑:一是当前我市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较低,金融等服务业尚未完全走出困境,难以支撑财政收入持续增收。二是“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减税效应将持续扩大。三是考虑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市政建设等刚性支出需要,提出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一致。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主要考虑:一是劳动力价格稳步上涨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给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形成利好。二是经济增长放缓,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幅下滑,给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带来不小压力。三是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安排8%以上和9%以上的增长目标,既体现城乡居民收入高于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稳步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实现翻番的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主要考虑:一是2015年物价出现全面快速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势必带动商品及劳务价格增长。二是国家推出的系列微刺激政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及扩大和升级消费的部署,对消费价格形成托底作用。三是不排除局部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产品、食品价格造成影响。为此,建议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全国和全省一致,控制在3%左右。
r&d经费占gdp比重为2%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我市科技研发投入历史欠债较多,有必要自我加压,进一步激励企业及有关单位加大研究和试验投入,增强创新驱动。二是结合“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r&d占比实现2%,但是近两年年均增幅仅在0.17-0.21个百分点之间,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故建议安排r&d经费占gdp比重为“2%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均按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安排。主要考虑:一是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和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2项指标预计2014年已能提前超额完成,2015年只要不反弹即可。二是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在2014年核查核算数据基础上,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五年累计分别下降13.1%、13.9%和18.6%)和省下达任务目标来确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主要考虑:一是结合省下达控制目标和“单独二孩”政策影响因素,建议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二是受企业经营状况、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机器换人”步伐加快等影响,部分行业用工需求将继续下降,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压力加大,就业难依然比较突出。建议稳定就业目标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综合国内外发展环境,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我市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克难奋进”主基调,实施“五化战略”,深化“十大举措”,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化风险、强统筹、优环境、惠民生,努力开创新常态下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不断推进“温州模式”创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
1、深入实施投资计划。贯彻落实“温州赶超发展三年(2014-2016)超万亿投资计划”,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3420亿元,增长12%以上。安排市重点建设实施项目288个,投资497亿元,其中开工项目48个,建成项目44个,续建项目196个;安排市级政府投资项目462个,投资462亿元;列入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计划68个,投资260亿元。突出“五水共治”、重大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投资,开工建设中石化温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一期)、瓯江绕城高速至卧旗山段海塘工程等项目及市域铁路s2线控制性工程,加快龙丽温(泰)高速文成至瑞安段、甬台温高速复线、绕城高速西南线和北线二期、市域铁路s1线等项目建设,建成浙能温州发电厂四期“上大压小”扩建工程、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工程温州段等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实施“机器换人”百项百亿工程,切实增加工业技改投入,不断提高工业投资比重,确保德力西智能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人民电器新型电机系列、奔腾激光生产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完善投资推进举措。一是加大重大项目土地保障力度,推进“三年实施20万亩围垦工程”,抓好瓯飞围垦工程等重大围垦项目;加大已批未供、已供未用土地的清理力度,全面推进城镇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再开发,争取盘活低效土地9000亩。二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全年引进内资1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和营运,提高民间投资占比。创新推进城投债发行和银项合作,引导金融战略资本加大重大项目股权投资。三是健全完善投资及项目建设推进“周督查月协调”机制、重大项目领导挂钩服务制、温商回归重点项目服务员制度等机制,提高项目落地率、进场率、开工率和竣工率。四是加快项目前期谋划,抓好项目储备,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研究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加快市域铁路s3线、通用航空基地工程、苍南核电等项目前期审批,确保龙丽温(泰)高速泰顺支线工可获国家批准。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进一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加快工业强市建设。深入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推动电气、泵阀等支柱产业向智能产业、系统装备制造业等方向提升发展,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临港石化、通用航空、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发展,争取中电温州电子信息产业园落户经开区、大型石化项目落户大小门岛,力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促进各县(市、区)在全省工业强县综合评价中进等升位,支持瑞安、龙湾(含经开区)创建省级工业强县,力争瓯海、永嘉工业产值超500亿元;建成工业产值超百亿工业强镇12个。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产业大平台,加快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推进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瓯飞工程区域“三区合一”建设,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浙南科技城等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在温高校发展科研事业,提升发展激光与光电、泵阀等产业研究院,办好大院名校联合研究院、北航温州研究院、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中科院温州生材所落地建设。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制造、软件等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空港新区等示范性小微园项目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产业技术联盟5家,培育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实现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的技术中心覆盖面达50%。强化招才引智,大力培育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争取新入选“国千”、“省千”人才15人,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人。深化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
(三)加快培育时尚产业,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提质提速
加快发展时尚经济,推进环五马商业区、滨江商务区等城市时尚商圈建设,实施“月光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品质夜市街区和精品夜市品牌。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办好时尚消费博览会、汽车展和2015中国食博会温州馆等一批重点展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进青山控股集团总部大楼、乐清市总部经济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业,推动“电商换市”,促进温州国智、金州等电商园发展,积极培育一批电商平台以及电商服务企业。促进涉旅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洞头、永嘉等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雁楠景区一体化发展,推进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打造特色时尚旅游区。稳定房地产市场,扶持养生养老地产建设。积极推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有序发展商贸综合体、城市商业广场,开展节假日促销活动,巩固和扩大汽车、家电等传统商品消费,加快形成文化、休闲运动、健康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抓好农村消费的拓展,提升县城、中心镇商贸业态和消费环境,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四)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
进一步扩大开放,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研究温(州)义(乌)合(肥)高铁(杭温客专)、温(州)武(夷山)铁路,力争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塞尔维亚贝尔麦克商贸物流园区创建国家级经贸合作区;对接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加快推进金温铁路扩能改造,联动温州港,加快三大核心港区铁路支线建设及前期研究。加速推进状元岙港区及配套设施、龙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确保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加快建设提升电子商务平台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启动温州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温州进口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服装、箱包、葡萄酒等进口名品市场。进一步开展经贸合作交流,深化对韩开放,争取温州到韩国直航航班正班化,推进温州韩国产业园建设,加快“韩国时尚新天地”、“医乐园”等项目在瓯江口新区、经开区落地。加强对台经贸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五)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再削减一批行政权力,再清理和下放一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逐步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深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改革,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进一步支持发展民营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等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国有担保公司和再担保中心。深化农村资产确权赋权活权改革,提升土地经营权流转水平。大力推进民政综合改革、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等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努力打造全国样板。深化土地、资金、用能、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新一轮价格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价格体制机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探索国资公司投融资新模式,推动国企上市。推广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
(六)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按照“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大都市区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城市集群,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城市中央绿轴和三垟湿地等城市亮点区块和双屿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建设。加快三江商务区建设,统筹瓯江两岸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104国道西过境、七都大桥北汊桥、大门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打通县际边界道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柳市、鳌江等6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支持苍南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特色小镇(街区)培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10条,精品村100个,着力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进一步夯实“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发展基础,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两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统筹推进山区、海岛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库区群众转产转业。落实文泰“工业飞地”机制,推进文成、泰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桥隧改造维修。启动文泰抗震安居建设,加强震后重建。
(七)加快环境治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1、狠抓两链化解,加快修复社会信用环境。组织开展防控和化解企业金融风险攻坚战,坚持省市县镇“四级联动”、政银企法“四方联手”,围绕重点风险企业开展处置,强力化解“两链”风险。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帮扶,积极筹建温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不良资产化解,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加大逃废债联合打击力度,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示范城市。
2、以“五水共治”为抓手,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水岸同治”,继续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展黑臭河整治提升工作,消除10个劣五类水质断面。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重点推进温州南片污水处理厂、灵昆南线标准堤及环岛南河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截污纳管,新增一、二级污水收集管网290公里。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大力推进工业、农业和城镇节水,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全面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西向生态垃圾填埋场一期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全面淘汰黄标车,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加快推进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和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争创1-2家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深入开展“绿满温州”行动,加强大罗山保护管理开发,新增城市绿地330公顷,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八)优化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
1、加快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推进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落实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和补助标准,加快附二医瑶溪医院、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七医等在建工程建设。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优化调整教育布局,启动实施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温州肯恩大学、浙江安防学院(筹)建设以及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等整体迁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成城市“文化驿站”、24小时图书馆各10个,建成乐清、永嘉、文成文化中心和瓯海、苍南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一期,推进体育强市创建。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转换政策。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健康养老、殡葬服务业发展。加大交通治堵力度,规划建设一批立体停车库。
2、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深化法治温州建设, 推进各领域法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改进基层事权管理方式,实现安全生产、流口管理、食品监督、驻企服务等工作统一“进网入格”。完善和创新人口管理服务机制,逐步调整和优化外来人力资源结构。深化“平安大市”创建,不断健全以“六防工程”为核心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和有效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力推进物联网治安管控工作。健全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国防动员宣传教育,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和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