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轮值在浙江举行。作为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温州是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地处长三角联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区,担负着独具特色的使命。浙报集团温州分社与温州市“两个健康”办联合推出《我与长三角有个约》新闻探访行动,走访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内的十座城,揭开温州与这些城市相约的精彩故事,透过联动双城的二三事,以个体微观感知,展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真实蝶变和背后的深远意义。
点击播放视频
温州南到南京南,相距600多公里,从地图上看,在长三角版图中,两地之间的行车轨迹几乎是一条直线。
近年,两地之间,因为一家产业园紧密相联。
南京万洋众创城,我们此行目的地。位于长江以北的六合区,曾被当地认为“郊区”的存在。
2021年开始,来自温州的万洋集团进驻南京,盘活六合区低效能用地,建起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园,总规划占地500亩,目前一期13幢厂房,已吸引近30家企业签约入驻。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六朝古都”南京成绩颇为亮眼:今年一季度gdp排名长三角各大城市第四;汽车、钢铁、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构成了经济发展基本盘;这里汇集“双一流”大学多达12所;今年五一假期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这座颇具魅力的城市,还吸引了6万温州人在此创业创新。
南京万洋众创城项目总经理陈明松。(孙坤 摄)
从温州到南京,同处长三角,温州企业发挥了哪些作用,两地又有哪些发展故事?我们跟着南京万洋众创城项目总经理陈明松走访企业、园区了解。
“给地方一个城、给企业一个家。”刚走进南京万洋众创城,就被园区标语吸引,“我们企业所做的事情,就概括在这句话里。”陈明松给我们解答。
作为一家从温州成长起来的企业,万洋集团2014年开始布局产业园项目,最早选址平阳县滨海新区,在近郊地块建起了万洋众创城,集约利用土地、统一建设开发、集中招商上下游企业、配套园区生活服务等,形成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万洋模式”。如今平阳万洋众创城入驻企业500多家,从业2万多人,集聚当地机械制造、汽摩配等产业链发展,成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产业园区运营和服务模式的成功,让万洋的步子越迈越大。”陈明松给我们展示一张“万洋在中国”的地图,从温州出发,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最远到成都、郑州、青岛等地,全国近100个城市如今都有万洋众创城的“身影”。
“万洋在中国”地图。(园区供图)
在发展版图里,南京万洋算是“年轻”的,为什么来?“我们其实想在这里插下一面‘旗帜’。”陈明松说,万洋走进江苏,首站选择丹阳,一路进驻南通、常州、扬州等,“南京是省会城市,在长三角区域,区位度和影响力不容忽视,企业进驻南京是一项战略布局,意味着更多企业知晓温州万洋,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
陈明松原先负责南通万洋板块,2021年12月,他带着任务只身开车来到南京,扫街般寻找适合产业园进驻的地块。位于六合区一块闲置了八年的法拍地,吸引了他的注意。
空地、杂草丛生、还有一片大水池……翻看南京万洋众创城建设前旧照,可以用“荒地”形容,园区周边更是一片荒芜。陈明松却下决心在这里建一个“城”。
南京万洋众创城。(孙坤 摄)
“你看,这是园区地图。”陈明松边说着边指给我们看第二张地图,南京万洋众创城周边交通干道四通八达,南京绕城高速、沪陕高速、宁洛高速、长深高速……“新修建的仙新路过江通道通车后,开车去南京主城区栖霞区只用15分钟。”他说,便捷交通让万洋对六合区的发展倍感信心,彼时区政府还谋划在周边地块引进建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创园、开发产业园区等,更增添了万洋在此扎根的决心。
随后,陈明松带着团队来入驻,开展前期工作,与六合区政府一拍即合,当地主要领导为了解万洋项目,在陈明松的牵线下,专程带队来到温州万洋集团总部,协商产业发展,签订合作协议,六合区政府为南京万洋众创城提供招商政策保障,双方项目频繁联系,也让南京与温州两地政府间交流更加紧密。
实际上,南京万洋众创城建设初期也曾遭遇“水土不服”。一家外来的企业,凭什么让人信服?
2022年4月,园区打下第一桩,招商也同步启动了。这时陈明松给我们展示第三张地图——“拓客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的都是招商员去过的南京产业园区地块。“招商没有捷径,两条腿、一张嘴,业绩是要跑出来的。”陈明松说,需要围绕区位、交通、成本、设计、服务等推介园区优势。
我们准备跟着陈明松当起企业服务员现场体验。在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联东u谷产业园,南京智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准备迁入万洋众创城,“厂房建设进度如何,我们还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负责人郝小江见到我们,立即欣喜询问园区近况。
入驻企业和产业园之间,也是“双向奔赴”的关系。郝小江说,智博特企业是一家化工配套仪器仪表企业,原来在北京发展,2021年搬到南京后,规模逐年扩大。“现在的场地只有800平方米,我们生产的分离提纯设备快要放不下了,而且我们需要的车间得12米层高,现有产业园区都是建好‘拎包入住’,无法满足改造要求。”
位于南京市区的智博特企业准备入驻万洋,企业负责人郝小江(左一)做介绍。(孙坤 摄)
万洋众创城的定制化模式给企业解了难。由于边建设边招商,郝小江第一次来到万洋时,提出要求“层高加高、方便运输”,被一一满足,他很快决定买下了三层厂房。园区还配备企业服务专员全程为他答疑解惑。
“以前不知道万洋,更不知道这是一家温州企业。”谈及园区的吸引力,郝小江坦言服务态度是关键。搬迁到万洋后,园区还帮忙跑腿申报高新企业认定审批,帮忙对接当地政府补贴政策,“这一切,都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招商也有“葡萄串效应”。万洋众创城的招商员们花费了半年多时间,走遍南京各大产业园区,分门别类排摸情况,将重点瞄准了汽车零配件企业,凭借着定制化厂房、建设成本低、提供运营服务等优势,苦口婆心去推荐,最终在口口相传下,南京10多家相关企业集中搬迁入住。“这也发挥了我们产业集聚的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高度集中,有助于促进当地产业集群发展。”陈明松如此总结经验。
“南京这座城市我们来对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这里的中小型企业有发展实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开展服务。”他说。
相比产业园区常见的“谷”“园”“小镇”等提法,万洋众创城落脚点在“城”,也体现了这家企业走向全国的雄心。
在整个长三角版图中,万洋众创城近70家,其共同特点是,大部分建设在城市郊区,项目规模较大,每一个园区均有专业运营团队,配套建设公共服务空间包括员工宿舍、食堂等,这些都恰好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像陈明松这样的项目负责人有70多人,帮助对接当地政府,同时促成温州万洋总部与当地的合作,架起两地互动桥梁。
南京城市风光。(图源 视觉中国)
陈明松是安徽人,他坦言,来到万洋前从没有到过温州,加入到长三角项目后,最开始他对接安徽万洋项目,而后对接南通、南京项目,经常带着当地政府人员来到温州万洋总部,洽谈合作协议。温州仿佛成了他又一个家,甚至能准确说出某条街某个好吃的店铺。
“早上在合肥,下午在温州,晚上又到南京去了。”陈明松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体现在自己身上,最明显感受就是交通越来越方便,“城市间交流更紧密,企业合作、项目招商、人才招引等工作也更方便展开。”
去年,南京万洋众创城就吸引了一家鹿城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入驻。该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业内交流得知南京汽配企业集聚在万洋,熟知温州“万洋模式”,企业毫不犹豫就在南京投资了厂房,“跟着温州产业园拓展长三角市场,期待产业发展走出新天地。”
沿着万洋的足迹,不少企业也逐渐打开视野、拓宽发展版图。说着,陈明松把南京万洋众创城的招商信息发到之前园区的企业群里,鼓励大家来建设分公司,推荐新的企业加入。“企业间也需要抱团发展,园区产业集聚后,给当地形成一条带不走的产业链,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这恰好也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陈明松说。
南京万洋众创城沙盘。(孙坤 摄)
后记:
和陈明松对话,试图寻找南京跟温州更多的联结,他拿起园区的瓶装矿泉水给我们看——熟悉的“顺水山泉”,泰顺人自己的矿泉水,水源就来自珊溪水库的源头,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们老板是泰顺人,有家乡情怀,”在陈明松看来,这也是“万洋模式”的成功之处,“全国各地170余家产业园,一天用水就要消耗不少,我们自产水不仅节省了部分钱,每天全国各地的客户还能喝到温州的水,宣传了温州品牌。”
不管“足迹”走遍全国各地,万洋总部仍然在温州。“给地方一座城”,招揽千万企业入驻的同时,每年各地政府考察调研万洋集团温州总部,与温州互动交流,也让更多产业与温州发生紧密联结。
长三角一体化的目的在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率,打造统一市场体系,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万洋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与城市间产业集聚、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的更多可能。
陈明松(右)给记者介绍长三角地区万洋项目。(孙坤 摄)
下期预告:
温州位于长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的交汇处,在长三角联动海西区发展中有特殊地位。
在海西效应催化下,2003年以来,温州已有20多万人融入福建省各地市创业,总投资超1000亿元。其中,1万多人把漳州市作为开拓市场的首选。
温州和漳州,虽然两座都是所在省份的“南部”城市,但漳州的经济体量、人口数量跟温州还有一定的差距。身处海西区的温州人,如何借助“长三角资源”为“企”所用?“我与长三角有个约”的最后一站,我们一路向南,来到福建漳州,通过温商会长蔡克修的创业二三事,寻找答案。
(监制 徐健 策划 解亮 周琳子 记者 王艳琼 视频 孙坤 制图 谢甜泉)